組裝合成建築法(Modular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MIC)係近年政府大力提倡嘅一種建築方法,好多政府判嘅合約都寫明要一定要用MIC,政府亦都用送可建面積嘅方法嚟引誘私人發展商都用。
號稱工廠預製與現場施工同步進行,大幅縮短工期。不過其實而家香港嘅結構施工工期已經壓縮到極致,用咗預製件都唔會縮減到結構施工期。可以縮減嘅就只係裝修期。
號稱工廠環境下生產,質量更穩定,減少現場施工的誤差。我只可以話只係睇佢嗰一嚿件嚟講質量會好啲,不過出問題嘅從來都係啲夾口位,新舊材料收縮唔同,導致嘅漏水係好難解決嘅。
號稱現場組裝工作量減少,降低工人高空作業和意外風險。不過另外會產生嘅風險就係預製件都係大型重型嘅吊運安裝風險。
號稱工廠生產減少建築廢料,且模塊可重複利用,降低資源浪費。首先而家香港大部份嘅標準層都已經係用咗鋁模代替木模,垃圾量已經唔算好多。另外所謂嘅減廢其實都只係將你個垃圾轉移咗去預製件生產國嗰度。
號稱現場施工時間短,噪音、粉塵等對周邊環境的影響較小。如果做得好少打拆真係會減少對現場嘅干擾。
▪ 【火藥槍起家】建築界並非只有地盤工,其實仲有…
▪ 地盤佬日誌-做工程嘅未來?
工廠預製和運輸成本較高,尤其在小規模項目中更明顯。MIC嘅設計同埋判頭深化都好考工程師嘅工力,設計得唔好嚟現埸到都冇得救。
模塊尺寸受運輸限制,設計靈活性不如傳統建築。例如好多三尖八角嘅都唔適宜用,你想個客廳大啲做唔到(路面運輸問題)。
對比起現場做,預製件嗰陣時要現場落一幅牆嚟連接預製件幅牆,咁樣就會令幅牆厚咗好多。
現場組裝需高精度,如果唔係裝唔落就好難救。
高度依賴工廠生產和物流,供應鏈中斷可能影響進度。例如如果突然封關,就地盤基本上就要馬上停工。
以現時已經做完MIC經驗嚟講,漏水嘅機會率係比現場做高。希望之後可以更新優化接駁位嘅節點做法減少呢個問題。
根據我非正式嘅調查用戶嚟講預製件同預製菜一樣,一面倒地不受歡迎。
如果係建築業市度好旺盛嘅時候,推M IC係對工人嘅生計就冇乜特別大問題嘅,但係如果市道差咗先再大力推MIC就只會推高工人嘅失業率。
我個人嚟講就唔反對用MIC嘅,不過就反對太過急速咁推行,好多問題都未解決就走去大量使用,就只係會令到同樣嘅問題不停發生。
此文章由原作者及Jobsdb HK撰寫/編輯。如欲刊登於其他網站或刊物,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與我們聯絡。如有發現侵犯版權,原作者及Jobsdb保留採取法律行動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