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是不少人嚮往的職業,Kay曾經也朝這方向進發,讀畢公共政策後,卻轉行成獵頭顧問、「被誤會做工程同建築嘅recruiter」(其IG名)。近來經濟不穩,她也沒回頭,反而再度走出舒適圈,轉換角色當in house的招聘人員,主動迎向挑戰來裝備自己:「新工作學到很多!」
Kay的IG精選動態不乏各種道路擴闊工程、大樓建築地盤,彷似工程迷。這都是她從前沒想過的——家中自小想她做公務員,她就去讀相關學科,畢業後邊做文職幫人計糧,邊考公務員試,但計糧時日日對住excel,每日能和人談上話的時間,基本上只有客人打來說:「喂,我要份報告。」她說:「很沒滿足感。」和親友聊起,對方說:「其實你性格都不適合坐在辦公室,會不會考慮做獵頭?」
她認清了自己喜歡對人,就轉了方向,成為將工sell給求職者、將求職者sell給公司的另類「sales」,「怎樣開場、如何sell都是技巧。」她性格爽朗、愛交朋友,很快就上手,最後專做工程建築界別,也跟這個性有關:「以前做過金融界別的獵頭,我怎樣問,即使不踩界的對方都不願說。」
工程行業的人則較沒那麼忌諱,於是她有需要時可以打去給認識的工程師問工程進度、工作環境,平日路過什麼地盤都喜歡探頭看看,好奇之餘也有更多資訊給求職者——雖然她角色是sales,卻不會hard sell,「如果我不讓他了解清楚,可能他上班一星期就辭職,那就浪費大家時間。」
她說現在經濟不穩,如果心中有幾個方向,可同時send CV,不要只寄最想做的界別。同時也要增值自己。
她又會教求職者寫CV tips:牌照要擺最前、工作要放在項目前面,否則會被誤會Jumpy,「有時他不是不好,只是這些位沒做對。」到面試時,她也提倡坦城溝通,「演得太多,最後損失的都是自己。」她說有些求職者會講到自己什麼都懂,「但別人一句就能拆穿你。」她也鼓勵求職者多藉面試了解公司期望,勿入職了才後悔。
但即使她如何用心工作,也要面對許多變數:求職者忽然說接了大項目,不轉工了,或試用期完結前幾日才辭職,前功盡廢,「有很多控制不到的事情會令你很易氣餒。」但她憑着滿足感一直向前:「會有求職者說我給他的資料很正很豐富,有公司甚至說我介紹的人他基本上都會請。」她說。「如果份工只是賺錢但沒有幫到人,會不知道在做什麼。」
去年她還做了個學徒訪問放在IG,讓人知道可如何入行,「只要肯學,聽說同事都會肯教。」將來想做管工或工程師都可以,「不過真的看你有幾大決心,做完地盤再上學真的會累。」她嘆說見到很多時建築物拿獎,大家都只會讚設計師,「但前線真的是用生命去建造。」
「跳出舒適圈其實是收錢學習,提升自己。不要怕任何挑戰,做哪一行都不要緊,當你決定了,就盡量去努力吧,沒有什麼是不可以的。」
▪ 【AI新工種】提示工程師大熱跑出 行外人花1年時間轉行做Prompt Engineer
她也坦言工程的前景不算明朗,「不過維修保養就長做長有。」近年經濟下行,她也見到愈來愈多獵頭中介被中止服務,加上隨着人生階段不同,也需要較穩定的環境——世界不斷變動,即使喜歡原有工作,也要主動求變,「就想不如找份都發揮到本身能力,又有新事物挑戰的工。」她想工作能幫助提升英文所以專找需講兩文三語的工,同時也會思考自己的競爭力,於是面試前頻聽TED talk,又向舊日的英文老師、幫過的外籍求職者求助,以英文聊天練習,「我知道解決了什麼問題就可以得到所想,我就會去解決。」
最後她成功轉為in house的招聘人員,身邊同事來自各國,鍛鍊到語言之餘,工種仍能發揮配對技能——即使求職者寄CV的是某特定部門,也可再和他溝通,看其餘部門會否更適合。「學過的東西是不會浪費的。」就像當初由讀公共政策變獵頭,「別人常覺得我浪費了讀過的書,但我也用上了學到的資料搜集和分析能力。」
轉工總會面對新挑戰,現在她要一起面試求職者,並負責出合同、安排各面試官和各求職者的日程,「要很有組織,但這正是我想學的。」她說。「這個過程是辛苦的,但只要捱過過渡期,就會變好。」但如何判斷是過渡期還是不適合?她說如果學不到東西又做得不開心,就可以再想想。如果釐清了是想行的方向,「不要怕蝕底,多接觸、爭取不同機會,那都會成為經驗或CV的內容。」迎面選擇挑戰,並將其變為養份,在變化不斷的時代,她正好好地裝備自己。
撰文及攝影:Rita Wong
此文章由原作者及Jobsdb HK撰寫/編輯。如欲刊登於其他網站或刊物,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與我們聯絡。如有發現侵犯版權,原作者及Jobsdb保留採取法律行動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