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求職流程已有AI人工智能幫手,但見工面試依然是搵工的「指定動作」,人資專家及職涯規劃諮詢師發現,臨場時,有4大面試盲點,最易令求職者失荊州,白白將offer送給競爭對手。不想重蹈他們的覆轍,就要看清盲點,有備而interview,否則只會繼續在求職路上陪跑,望門興嘆。
見工面試前做足準備,是常識,但毅知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周綺萍表示,有些求職者因做錯準備,弄巧反拙。「為改善招聘效率,現時很多企業都會在首輪面試中,採用AI技術篩選人才。有些候選人以為,面試內容始終是給機器讀,於是重複又重複使用一些在職位描述(job description)中出現的關鍵字,認為這樣能迎合AI面試官的期望,將自己歸類成『有做功課,有備而來』。但隨著人工智能的語言模型(language model)功能愈來愈強,面試者不斷使用某些字眼,反而會被分析成:『表達能力平平』,導致失分。」
她稱,另一個由高科技衍生的盲點,是面試者將自己的履歷餵給人工智能對話平台後,將由AI生成的自我介紹文檔,搬字過紙到腦中,以為背至滾瓜爛熟,便萬無一失零死角。其實人工智能工具雖可助大家快速生成一段有板有眼的簡介,但內容往往公式化,生吞活剥的話,有經驗的HR一聽就知,所以只宜作為參考而非抄考之用。
在「自我介紹」這部分,還有另一常見誤區,就是求職者以為這段自述,只不過是雙方展開對答的循例開場白,於是將CV內那段個人簡介(personal statement),當面向面試官口述一遍。
職涯輔導顧問Simon Leung稱,對招聘者來說,這環節其實絕非用來打開話匣,而是藉此觀察,應徵者是否懂得推銷個人品牌,將自己的優勢表達出來。「所以當考官邀請你介紹自己時,應將一些未曾在CV出現過的長處,趁機好好交代。」
他提示,sell自己時,謹記「具體」、「量化」這兩大重點。「不要籠統地形容自己做事很有熱誠、樂意接受挑戰,諸如此類,應講明從甚麼經歷,提升了自己哪些能力。」他稱:「但凡在校內校外曾參與過的比賽和活動、做過的暑期工、實習計劃,以至義工體驗也好,都可以成為面試者說好自己故事的材料。」
他強調,要讓考官對你留下印象,良好的story-telling技巧很重要,所以宜在介紹自己這部分多下工夫,盡量在數分鐘時間內,令對方知道你的個人特質與優點,是與職能匹配,而不是在侃侃而談。
年輕一代討厭掩飾,在意坦誠相待,這種品質雖然好,但Simon認為,見工不是見朋友,回答面試問題時過於坦白,在商業社會,將被解讀成:為人不夠成熟,處事不會轉彎,因此並非好事。
「曾有面試者回應HR『你為何對這份工有興趣?』時說:『因為我未搵到工。』;亦有人被問及『對公司的看法』時,直言這間公司的文化保守、產品不及競爭對手吸引。這樣作答的話,只會令人覺得你不經大腦說話,同時反映出在面試前沒有做好準備工夫。」
「招聘者作出這類提問,目的是想了解面試者對公司的認識有多深,背後通常涉及大量的資料搜尋,以及留意時事,才可準確捕捉公司動向。」他稱:「至於那些『坦誠的心底話』,還是留待你跟摯友見面時,全盤托出好了。」他稱。
面試接近尾聲時,通常都會出現「你有甚麼問題想問?」這條屬必答題,周綺萍稱,如果應徵者以為,這代表面試已圓滿結束,對方只不過禮貌上一問,那麼,你將錯失與offer進一步拉近距離的機會。
她說,藉著這條問題,考官其實是從旁觀察,面試者懂不懂把握最後機會,推銷自己;另外是,面試者對這份工的重視程度到底有多高。「所以,如果你回答:『沒有了,謝謝,已很清楚。』不代表你悟性高、溝通能力好,反而顯示你不懂得利用此黃金契機去sell自己,以及對爭取入職,其實不那麼上心。」
她說,想令官考加分,應就所申請的職位、進行招聘的公司,以及整體行業等範疇去發問,譬如:「對新員工來說,這個職位的最大挑戰是甚麼?」、「就行業的發展趨勢而言,負責這崗位的新同事,有甚麼短、長期目標,需要達到?」
「此外,所問的問題,並必須是面試過程中未觸及過,如相關內容經已談及,而你問的又不是follow-up question,便會令人覺得你無心裝載,問了一條stupid question。」
她鄭重提示,假如在這個時侯去問員工福利、需不需要加班等問題,印象分會較回答「沒有問題」更差,因這類提問反映你優先考量的不是未來新機遇,而是短線利益,所以,若不想影響求職大局,就別觸碰這些地雷問題。
撰文:TY
此文章由原作者及Jobsdb HK撰寫/編輯。如欲刊登於其他網站或刊物,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與我們聯絡。如有發現侵犯版權,原作者及Jobsdb保留採取法律行動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