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 Z成長於網絡及智能科技高度普及的年代,與上一代人有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他們重視自我價值、靈活的工作模式及透明的溝通環境,在職場上很顯得較為自我。對職場前輩來說,一些理所當然的職場規則與模式,於年輕一代的眼中卻顯得格格不入,有些過時,甚至有「00後整頓職場」的熱門説法,指出Gen
Z不斷顛覆着企業固有的工作習慣及職場文化。下文找來四位來自不同背景的 Gen Z及四位資深的職場老將,分享他們對一些職場文化的看法。
小編歸納出五大關鍵分歧:第一、1 對1 會議,是了解進展抑或浪費時間?第二、年度評核,是幫助進步還是主觀批評?第三、準時返工是常識,還是只要完成工作就可以?第四、職場話題需要設限,那分享精神何在?第五、溝通一句也要電郵,為什麼不用即時信息呢?看看他們的真實對話,你又會有什麼看法?
李生👨🏻:50歲,人力資源主管,擁有超過25年工作經驗。 Derek 🤷♂️:生於2001年,大學修讀計算機科學,工作經驗1年多。 ### 李生👨🏻: 「定期1 on 1會議好合理呀,方便上司了解員工狀況同進展,保障你哋福利同幫到公司成長嘛!」
Derek 🤷♂️ : 「唔係呀嘛?1 on 1會議邊度合理呀?又要坐喺度比人審問咁,戇居!講真野又唔得,講大話又俾人笑。」
李生👨🏻: 「1 on 1會議對溝通好重要,了解每一個人做野情況,更好掌握大家進度,改進團隊係需要成日對話。」
Derek 🤷♂️: 「想知情況可以whatsapp send個message,何必要搞個1對1會議,多此一舉,浪費時間!搞到我冇時間做自己野!」 |
Derek與李生的分享,正正反映了兩代人對面對面開會的分歧。對老一輩來說,一對一會議是上司與下屬深入交流的主要手段。李生認為會議讓上司更了解員工,從而對下屬的發展提供更具體的幫助,形成彼此信任的關係。根據Gallup 的職場調查,超過55%的資深員工認為定期會議對確保工作協同及提升績效至關重要 。一對一會議的面對面特性能更準確理解雙方的期望,並釐清工作目標。
但是對Gen Z來說,這種一對一面談的方式往往令他們覺得拘束,甚至感到多餘,浪費時間。Derek認為,這些面談形式上過於拘謹,會讓他猶如被審問,寧可用更靈活的即時通訊來交流。微軟工作趨勢指數指出,約46% 的 Gen Z認為許多會議重複而且多餘。他們偏愛靈活的溝通方式,以代替定期的會議,並認為這樣更符合他們的工作節奏。其實Gen Z成長於網絡時代,日常交流更多是透過社交媒體和短訊工具,一向不著重面談。對他們來說,即時通訊的交流已足夠,不需要形式化的會議。
花姐👩🏻🦱:45歲,上市公司業務經理。 Yoyo 👧:生於2002年,大學修讀語言系,現時在大公司任職行政助理。 ### 花姐👩🏻🦱:「 Appraisal係認清員工表現優劣勢嘅最好方法,唔係為咗打擊人,而係幫助員工進步,幫大家更清晰了解目標,對上對下都有好處。」
Yoyo 👧: 「我覺得呢啲評核好多時都好主觀,果啲所謂嘅評核標準都係假,最後咪純粹睇上司對你印象點,唔太公平!」
花姐👩🏻🦱: 「Appraisal係晉升同加人工嘅重要依據。每個人嘅表現都需要有人衡量㗎嘛,冇話公平唔公平,大家睇嘅角度唔一樣而已,要企高一個層次去睇。」
Yoyo 👧: 「好多時老闆都未必真係了解我哋做啲咩,會用一啲唔關工作表現嘅因素去評價。有個senior成日sick leave做野又求求其其,但佢嘅分仲高過我!憑咩呀?所以Appraisal真係得啖笑!好無聊!」 |
表現評核也是兩代人文化分歧之一。對於資深員工來說,表現評核是職場制度的核心,是讓上司了解員工進步、調整工作表現的重要步驟。花姐就從管理層角度指出,這是了解團隊能力、改善不足的方式,讓公司和員工之間保持長遠目標一致。
但對Gen Z來說,他們會質疑評核的公平性和必要性。Yoyo道出了Gen Z的心聲,他們認為評核標準過於主觀,難以完全反映每位員工的真實貢獻。Gen Z的個性重視透明化和公平,期望上司對其貢獻持客觀評價。根據 Deloitte的調查, 75% 的 Gen Z 受訪者認為,表現回饋應該更加即時,並以數據為基礎,這樣既能讓他們清晰自己是否達成目標,亦能確保評核的公平性。由此可見,Gen
Z看重的是實際成果,而老一輩員工則更依賴制度來維護團隊。
開會冇效率?8大免費AI神器 內容撰寫、資料分析、做PPT進度神速成開會高手
Susan👩🏻💼:48歲,大型連鎖零售業的區域經理。 Vincent 🧑🦱:生於2001年,大學修讀社會學,現時做數位行銷的工作。 ### Susan 👩🏻💼:「準時返工係常識,係基本職場禮貌嚟,反映咗員工對工作嘅尊重,亦係一種責任感嘅表現。」
Vincent 🧑🦱: 「我最憎打卡!點解唔可以彈性返工?彈性返工唔代表我冇時間觀念,亦唔代表我唔尊重份工。最緊要做到野咪得囉,而唔係我幾點坐喺辦公室。」
Susan 👩🏻💼: 「團隊合作係講求同步性嘅,大家唔喺同一時間工作,分分鐘影響進度㗎。」
Vincent🧑🦱: 「個body準時返工又點,靈魂都唔喺度,一樣做唔到野。唔同時間返工,其實唔一定代表做唔到同步,只要有清晰嘅工作流程,彈性上班都可以做到溝通順暢㗎。」 |
兩代人對「準時返工」的看法截然不同。在資深員工眼中,準時上班不僅是基本的職場常識,更是對工作的承諾和尊重。他們習慣於穩定的工作安排,認為準時上班能夠建立一種正面的團隊文化,有助於促進員工之間的協同。
而Gen Z 對「朝九晚五」、「準時打卡上下班」的模式不甚接受,他們期望更彈性的上班模式。哈佛商業評論的一項調查指出,約 67% 的年輕人認為,固定的工時不僅限制了他們的表現,還降低了工作滿足感。Gen
Z認為嚴格限制上下班時間並不會直接提升工作質量,若果能夠按照自身的生活節奏來安排工作時間,這樣的自由讓他們感到更加自在,進而有助於提升工作動力。年輕一代更加追求生活與工作的平衡,希望將時間用在個人興趣和家人朋友身上,而不是每天固定時間在辦公室「打卡」。
00後身兼4職揸的士做YouTuber 堅持做斜槓族平衡追夢與生計:樣樣都好想試!
Ben:80後,市場營銷部門主管,有十多年工作經驗。 Joey 💁♀️:生於2000年,大學修讀創意媒體,現時於服飾公司的電子商務部門工作。 ### Ben👨💼:「公司係一個專業環境,而大家嚟自唔同背景,好多私人話題,好似政治、宗教或者家庭生活,其實都唔係咁適合喺公司度講,好容易會影響同事關係。保持適當距離,我覺得係一種基本尊重。」
Joey 💁♀️: 「公司明明鼓勵大家team bonding,如果咩都唔傾得,一味得官腔嘅溝通,點建立好嘅同事關係?傾下私人嘢,講下一啲生活瑣事,office先有活力!」
Ben👨💼:「大家係嚟返工,唔係嚟識朋友,所以返工果陣唔好講太多私人事。如果同事之間因為呢啲話題出現矛盾,真係好麻煩,反而影響成個工作氛圍。」
Joey 💁♀️: 「但其實我平時已經好習慣分享自己嘅想法,就算係社交平台上都冇特別限制,對話題都比較開放。我只係想氣氛輕鬆啲,同事關係融洽啲。」 |
對資深員工來說,他們深明職場上沒有真友誼,只有工作夥伴和人脈的道理,所以,他們普遍認為,與同事傾談時,話題要有一個適當的界線,不過度涉入私人生活,否則可能會影響工作氣氛。普華永道全球文化報告指出,很多資深員工對工作場所的話題限制有著較為嚴格的定義,認為部分話題如政治、私人生活不適合在工作場合討論。研究發現,超過 50% 的年長員工認為私人話題應當被限定在辦公室之外,以免產生不必要的衝突。
然而,Gen Z 對職場上的話題界線比較開放,強調人性化和真實交流。年輕一代習慣在 Instagram、Threads等社交平台上事無大小地分享生活點滴,這讓他們對自己的私隱較為寬鬆,也在日常中培養了對各種話題討論的接受度。他們重視個性與情感的表達,因此,在職場上亦不避諱談論私人話題,甚至希望藉此增強與同事之間的親密感和信任。Gen Z 員工喜歡營造出「以人為本」的職場氛圍,哈佛商業評論指出,接近 60% 的 Gen Z 受訪者希望在工作場所能坦誠交流,認為這種信任基礎有助創造良好的工作氛圍。他們認為真實及透明的分享更有助於建立緊密的團隊關係,使人更願意投入工作,並與團隊共同成長。可見,上一代在職場待人處事上,相對以大局爲重,不似Gen
Z般看重自己感受和想法。
李生👨🏻:50歲,人力資源主管,擁有超過25年工作經驗。 Joey 💁♀️:生於2000年,大學修讀創意媒體,現時於服飾公司的電子商務部門工作。 ### 李生👨🏻: 「Email係公司溝通嘅標配,紀錄得清楚,又方便日後跟進。」
Joey 💁♀️: 「好多簡單嘅問題或者急件,只需一兩句就搞掂,根本唔需要打成篇Email去問。我覺得即時訊息仲方便,令我哋溝通得更加快,唔需要等。」
李生👨🏻: 「但係即時訊息好容易搞亂,用Email就方便分類,所有資料整齊咁擺返喺公司伺服器入面,大家都睇得清楚。」
Joey 💁♀️:「又唔係話完全唔用Email,嫌佢唔夠快姐。同埋我哋習慣多媒體溝通,用圖片、Video、錄音去表達同互動,Email 呢方面做唔到同樣效果。」 |
年長的一輩,偏好電子郵件作為職場上最主要的溝通工具。他們認為電子郵件更正式,組織性亦更具優勢,特別是當涉及到項目文件、決策和多方確認時,電子郵件便於後續查閱、保存和追蹤。Deloitte調查顯示,約 85% 的年長員工認為電子郵件在正式溝通、存檔和確保工作細節方面具有無可取代的作用,特別是當涉及合約、審核或有複雜流程的任務時。他們把即時訊息當為輔助工具,只在非正式情境下使用。
但對於 Gen Z 來說,即時訊息工具如 WhatsApp等才是他們的「溝通主場」。這一代年輕人習慣了即時通訊的方式,更傾向於使用短小、直接的訊息來交流,以便更快獲得回應。根據貝恩公司的研究,約 73% 的 Gen Z 認為即時訊息工具比電子郵件更能滿足其對「高效和透明」的需求,尤其是在需要協作的工作情境中。這分岐自然是反映了不同世代的成長背景和數碼使用習慣。
兩代人成長背景的不同令工作取態迴異,但要懂得包容及尊重才可創造理想氛圍,讓不同的想法互相交流,碰撞出有利團隊成長的火花。因此,積極理解前輩或後輩的想法是兩代人能在職場中共同成長的好方法。
圖片來源:freepik.com
此文章由原作者及Jobsdb HK撰寫/編輯。如欲刊登於其他網站或刊物,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與我們聯絡。如有發現侵犯版權,原作者及Jobsdb保留採取法律行動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