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個月職場捲起一個新浪潮 — Quiet Quitting(中譯無聲辭職或者安靜辭職),網民紛紛大讚這種新式工作態度,認為打工仔要準時下班,不應為工作付出額外的心力和時間。究竟無聲辭職是什麼?當工作與生活的比重失衡時,除了無聲辭職,還有其他方法應對嗎?接下來小編與你探討無聲辭職的爆紅原因,再與你做個小測驗,測試你的Work-life Balance達成度,並分享四個調整工作與生活的實用貼士,讓你重拾充實又有意義的人生。
抗疫疲累成為導火線 超過200萬人掀起了無聲辭職浪潮
今年七月,一位24歲的美國工程師Zaid Khan在Tiktok發表了一條有關Quiet Quitting的影片,他提出無聲辭職並不是真正的辭職,你仍然需要工作,但你的工作只是點到即止,例如不會OT、下班後不談論公事、獲得幾多工資就履行幾多職責,不做少也不做多。短短17秒的影片在兩個月內迅速引起大眾的共鳴,有人隨即在社交平台Reddit內增設相關的社群,直至今日已有超過200萬的追蹤者,掀起了無聲辭職浪潮。為什麼無聲辭職成為大熱?可以歸納為兩大原因:
1. 抗疫疲累成為導火線 打工仔重新反思工作與人生
在疫情期間,打工仔承受着各方面的壓力。在工作上,有人失業、被迫停工或扣薪,不少企業為了節省開支而縮減人手,導致員工工作量亦大增,工作壓力推到極致。而在日常生活中,有人會因為封城或隔離而幾年無法與家人見面,又有人因為確診新冠病毒而身體變差。疫情反覆無常,每個人都被迫去適應生活當中的突變,大眾開始反思生活的意義,漸漸感受到個人的身心發展、與家人朋友共處的時光其實都比工作重要,開始厭倦以往勞勞碌碌的生活,寧願及時行樂。職業培訓專家Cynthia Pong指出,無聲辭職的構成是基於疫情對大眾的心靈摧殘。
而這種心理反抗也反映在數據上。美國管理咨詢公司Gallup今年6月訪問了超過1萬5千名打工仔,發現員工在職場的參與度(engagement rate)有持續下降的跡象。自2010年,美國員工在職場的參與度一直穩步上升,直至2021年錄得第一次下滑,由36%跌至34%,去到2022年上半年,已下降到32%。而根據網站ResumeBuilder在剛過去的八月所做的問卷調查,在1000名受訪僱員中,有21%表示正在實行無聲辭職,有5%更表示會刻意忽略自己的職責。
2. 新一代思維:生活不只為搵食
若果抗疫疲累是導火線,職場新世代的出現就是無聲辭職的催化劑。上文提到Gallup的調查中,另一項數據反映35歲以下的員工敬業度在2019至2022年間下降了6%,而在去年,中國的年輕人也興起了「躺平」文化,反抗工時過長和工作量過多。在這幾年來,世界各地的年輕人全面進入職場,不同世代的工作價值觀出現了明顯的分歧。年輕一輩着重個人發展,工作只是生命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所以無聲辭職就剛好呼應了這一點,而發表無聲辭職的人正正就是一個年輕新一代。再加上社交媒體的散播力,就令這個風氣在短時間內席捲全球。
▪ 國際科企調查:4成僱員考慮1年內離職 後疫情時代引發全球辭職潮? 網民:你遞信未?
無聲辭職的爭議 美國心理學家認為這只能暫緩痛楚
從僱主的角度去看,當然這不是一個受歡迎的工作概念,甚至認為這是不可取亦不進取。首先若果你想升職,無聲辭職的行為絕對會令你被扣分。他們認為一個人要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再者,若果你本身能力不足,又不肯花額外時間去工作,除了會影響公司的生產力,自己也會很難有進步。的確這個全新的工作概念不是人人可以接受,但無可否認現時年輕人對生活的追求已有所改變,成功的定義對不同人已有不同的詮釋。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Kristen Casey及精神病學專家Nina Vasan就從另一角度去看無聲辭職。她們二人也認為這是工作壓力的反射,某程度上是打工仔的悲歌。無聲辭職可以說是尋回個人生活的一個方法,但就不能解決長遠的問題。若果你本來就工作得不太愉快,無聲辭職只能暫時舒緩你的痛楚,找出問題的根源才最實際。
15條簡單問題 測試你的Work-life Balance 達成度
不論你是支持或反對,可以肯定的是無聲辭職的出現是對打工仔的一個提醒。工作在生活中究竟應該佔幾多比重呢?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不如先測試一下你的工作和生活平衡指數,當要調整你的生活和工作模式時可以多一個參考。
美國培訓專家Cathy Sexton就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制定了一個測試Work-life Balance Quiz,只需花幾分鐘回答以下15條選擇題,就可以測試你的工作與生活平衡指數。
答案只有「是」和「否」兩個選擇,請記低你總共答了多少個「是」。 |
|
在你的回答中,回答一個「是」就等於一分,愈多「是」就代表你愈需要改變你的現狀。若果你是: 0 – 2 分:你的工作和生活取得平衡,要繼續努力維持; 3 – 5 分:你的工作和生活正處於失衡的邊緣,你要在問題變得嚴重之前作出改變; 5分以上:你的工作和生活已失去平衡,身心有機會面臨崩潰,你要立即採取改善行動。 |
▪ 想辭職但怕後悔?辭職必考慮6個問題 睇你心態是否一時衝動
▪ 辭職頭號理由:與上司不和?7成打工仔寧願留一線不道破⋯Exit Interview三大台詞發揮辭職禮儀
四個小貼士 助你達到更佳的Work-life Balance
可能大部分港人也有5分或以上吧!不如就由今天起,踏出改變的第一步。以下四個貼士可以助你有一個更好的計劃,去達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1. 善用工具 為自己工作排先後次序
我們先從本身的工作入手。當你的工作量太多,好容易會手忙腳亂,嘗試先做好工作整理。在1953年,美國總統艾森豪發明了一個工作分類概念:艾森豪矩陣Eisenhower Matrix。它利用事情的重要性與急迫性的程度,將工作分成以下四類,每一大類有不同的處理順序:
- 重要又急迫的工作 → 優先處理
- 重要但不急迫的工作 → 稍後處理,先放入工作進度表
- 急迫但不重要的工作 → 交由下屬或其他同事處理
- 不急迫也不重要的工作 → 不處理
工作是數之不盡,但時間就有限,透過工作管理工具去釐清你的工作思路,順次序完成所有項目,亦可排除不必要的工作,減低壓力之餘亦可將節省下來的時間專注在生活上。
2. 循序漸進地改變
不少打工仔可能心入面也會有無聲辭職的想法,但就不是個個夠膽做。若果你突然之間斬釘截鐵地拒絕任何額外工作,上司會覺得奇怪,相信你也會有莫名的罪疚感,不如試試逐步逐步來。例如你可以先改變下班的時間,這兩天6時半下班,然後過兩日再早多幾分鐘;當下班後有公事的訊息,學習拖慢一下回覆的速度,覆慢和覆少一點,然後在某個時間後就不再回覆⋯⋯所有事情逐步來,當日子久了,你會發現其實你已邁前一大步,慢慢將工作與生活劃清界線。
3. 雙向溝通最重要
最直接但最難的方法,其實就是直接與上司和同事溝通。以上的做法也是單向地自己作出改變,而溝通是雙向和最有效的。若果你發現自己的工作量過多,不如直接敲敲上司房門,與他談談你的難處,因為你不說,他就永遠不會知道你的忙碌;當同事要你幫忙時,先看看自己的工作量,再禮貌地婉拒,或者提出與同事分擔。在艾森豪矩陣當中,其中一個處理方式就是將工作分配給別人,其實就是要靠大家去溝通。很多人以為只要凡事說「好」,可以建立人脈和得到賞識,但若果你根本無法將所有事情辦理好,只會拖垮你手頭上的工作,最後只是吃力不討好。
4. 建立新興趣 發掘新動力
若果無法改變現狀,就在工作外增加你的生活色彩。不少人放工後也是回家看電視或玩手機,然後就抱頭大睡,第二日起來又繼續上班。雖然躺在家中也是休息的方法,但這對你的心理就沒有太大幫助。你可以為自己尋找新的興趣,以此為工作以外的寄託,例如參加興趣班,學習新技能。小編想起了讀書時期的一位老師,她在下課後就會趕去學品酒,以前不理解為何工作那麼辛苦也要長途跋涉去參加興趣班,但當你投身社會,就會發現原來工作以外的活動,可以幫自己減壓,亦能成為你工作的推動力,在工作以外獲得滿足感。而且,你也可以以此作為同事之間的話題,當上司知道你會積極多元發展,可能會為幫你加不少印象分。
做到了無聲辭職,未必等於懂得平衡生活;而要平衡生活,維持身心健康,無聲辭職也不是唯一的方法。而究竟無聲辭職將會成為往後的職場風氣,還是只是年輕人的一時意氣呢?我們拭目以待。同時,打工仔就趁這個機會審視一下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你最想追求的又是什麼呢?
圖片來源:Freepik.com
此文章由原作者及JobsDB HK撰寫/編輯。如欲刊登於其他網站或刊物,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與我們聯絡。如有發現侵犯版權,原作者及JobsDB保留採取法律行動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