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讀這科喎。」每次見工,Maureen幾乎都會碰上這一盤冷水,被質疑想做藝術工作的她讀的是日本研究。但她不信學歷等於能力,決心好好經營自創的藝文資訊平台,更在當中碰上意想不到的機會,讓剛畢業的她急速成長。年輕的她想做就做,反而殺出一條血路。
讀日本研究非為熱愛日本 受「啟發」尋得夢想
不過,年輕也曾讓她不知所措:「香港分科好概括,好像甚麼都適合,反而不知道該讀甚麼。」最後胡亂選了日本研究,但她其實不熱愛日本,最後一年去當地交流,後在畢業論文的死線下,臨急抓住正在舉行的藝術祭,卻碰上了日後的目標。是受到那裏的藝術啟發嗎?偏偏相反:「他們做得很一板一眼,我就想,香港絕對有能力做得好過他們,會爆發很多創意。」
回港後,她開始到處看展覽,「咦,都很正喎。而且原來香港一個月可以有超過30個展覽,但很多人完全不知道。」她發現坊間文宣要不就太多 學術字眼,要不就是以打卡作招徠,「我開始想,能否用一般人的角度寫些介紹?」於是她開了個名為「Excohk」的Instagram專頁,又有拍檔Jason建立網站和做後勤。沒想到平台剛好填補了市場上這一撮受眾的缺口,follower天天有二百個數字的增長,合作機會也跟著找上門來。
開IG專頁寫寫東西,很多人也有做,她回頭想:「所有生意,例如珍珠奶茶店,都很飽和,但如果加少許新元素,如泰式奶茶加珍珠,已經很多人會買。是否飽和是基於你條『橋』,會否連自己都覺得可行。」
▪ 純文科的另類出路—不走學術路線 與世界接軌從事「真.人文科」工作
▪ 讀文科難搵工?中文系畢業生出路不只做老師,還可選這些職業!
想投身藝術圈 卻見1年工都失敗
「那時完全沒想着入行,純粹好像很好玩。」頭半年日日都跑展覽,每日出文,又和藝術家商討如何將作品轉化成活動。她很喜歡「諗橋」,疫情時試過找藝術家用廢物做成明信片,再幫忙配對筆友,「我會想些我也覺得好玩的東西。」她不好意思地笑笑:「我很無聊,只是喜歡玩。」
愛玩愛到變成就,也算是一種能力,平台開始沒多久就已有些收入,「但未足夠謀生,雖然家人支持,但總覺得不是很好意思。」做過一會雜誌記者,但覺這行行頭較窄,限制也較大,後來找了份市場推廣,朝8晚5,放工仍可看展覽。「但很悶,純輸出,即我識做,就幫他們做。」之前搞活動,反而更貼合她的性格和能力:「很彈性、很能發揮創意,藝術家又很有趣。要做的也和記者相似:搜集資料、訪談,符合我做記者時的工作經驗,又用到市場推廣能力,做策展應該最適合自己。」
但找了近一年藝術相關工作,卻每每被質疑不是藝術系出身,「但如果是一個很有活力的圈子,是應該要有不同背景的人,不只從藝術圈角度出發,要做一些觀眾都接收到的東西。」在不斷地求職、失敗的同時,她還是努力經營平台、儲portfolio,反而得到了別人在機構中做10年才有的機會:「可以和總監平起平坐去談事情,學習如何與各方溝通。」她坦言初時也很緊張:「很大壓力,他沒跟我說整條team都在,那次手都震了。而且他們識的東西真的很多,所以要準備得很充足,去之前已有整個實行的計劃,還要有3個。」
做策展除了發揮創意,還有很多瑣碎與難做的位,但她也想去做,「例如與藝術家溝通有時是難,但做過記者是很好的訓練,可以盡量理解他想法。比起覺得自己適合做什麼而選策展,大前提是之前已做過不同範疇的工作,所以可以應付到不同的task。」
▪ 疫情下浪漫地實際!未畢業先開書店 辦busking、文物展助人兼自救
▪ 菲林機買少見少!熱血90後開店收舊機兼維修:救得一部得一部
成功打入藝術圈 仍繼續經營平台:喜歡好玩的生活
努力把握住機會,讓她這fresh grad的優點除了敢為,還增加了能力值。前幾個月,她終於找到一份畫廊工作,但沒就此「摺埋」藝文平台,「這個圈很講識人,如果不搞exco,立刻沒人知道你在做甚麼。」但經營這副業也不可說不費力,「要花很多時間去想一個令人覺得『嘩很正喎想不到』的活動。」近來她還開始讀藝術史和策展master,問她忙得來嗎?「每星期都有給自己半日假的,我也覺得做藝術相關工作的人都要盡量休息。」
半日假也心足,大概是因為所接觸的都是所愛。「只知道如果放棄了exco,會很悶,我喜歡好玩、活潑的生活,很驚坐辦公室,會覺得『我不屬於這裏啊……』」最終仍望有天能入博物館工作,「始終沒經驗的話,要做獨立策展人也很難,而且想做大眾教育計劃,最可以接觸大眾的就是機構。」但如果不行呢?她坦言:「之後這平台維持到我和拍檔生計的話,全職去搞,都幾好。」
所謂的夢想不該是一個既定的職缺,不應訂好了一個框架了就硬邦邦地跟從,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想往哪個方向——人生也如策展,可以充滿彈性。「自己做也不怕被ban,可以無限大。我很相信自己的直覺,覺得條『橋』work,往往就真的work。」回想當初胡亂選科下在課室每日天人交戰,現在無疑work得多,「看展也有悶的時候,但不會『唉不想去』,當是學東西。」原來怕悶的人也會甘願捱一點悶——都說了,人可以充滿彈性,前提是:找到喜歡和適合的方向。
撰文:Rita Wong 圖:Rita Wong、受訪者提供
此文章由原作者及JobsDB HK撰寫/編輯。如欲刊登於其他網站或刊物,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與我們聯絡。如有發現侵犯版權,原作者及JobsDB保留採取法律行動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