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統計處在9月中公佈了最新的失業率數字,經季節性調整後,6月至8月的失業率為4.7%,比起第二季的數字下跌了0.3%;就業不足的情況亦見改善,下跌至2.2%。從數字可見,香港的勞動市場趨向良好的方面發展。而按行業計,零售及住宿服務業的失業率更分別下跌至6.4%和6.9%,復甦情況理想。
JobsDB最新公佈的《招聘、薪酬及福利調查》報告同樣反映了這個利好情況,零售業、客戶服務業相關職位在2021年的平均月入薪中位數,以基本的營業代表(Sales Representative/Executive)為例有$15,576,估計2022年持續向好,有望上調至$15,798,約1.4%的升幅;屬前線的客戶服務員(Customer Service Executive),2021年平均月薪為$16,606,2022年有機會升至$16,908,也有約1.6%的加幅,顯見企業或僱主持慎審樂觀態度。
▪ 盤點會計、行政、IT等6大工種 月入2.1萬以上的入門職位 人工最高竟是它?
▪ 被壓價應否拒絕Offer?見工面試傾人工 企硬、還價應對策略
前線零售、客戶服務佔了香港服務業中相當重要的比重,銷售貨物及提供的客戶服務極為多元化,遍及社會各個階層,包括食品、超市日常用品、衣物及高級奢侈品等。疫情出現之始,市民為了防疫因而減少了外出消費,直接打擊前線銷售活動,令零售業及客戶服務業經歷了前所未見的行業寒冬,也同樣成了受經濟打擊的重災區。不過經歷了一年多的時間,零售業及客戶服務業開始見到復甦的跡象,相信與以下原因有關。
1. 報復性消費心態
2020年初開始,因為疫情肆虐的緣故,普羅大眾為了配合防疫抗疫的需要,經歷了一段頗長的自我隔離日子;閉關日久,當疫情受控及緩和、措施逐漸解封之後,大家就希望彌補之前閉關而未能外出購物的日子,於是出現了報復性消費的補償心理——將之前待在家裏的鬱悶掃走,積極外出購物,商場及商鋪人潮湧現,市道明顯見到改善,一片旺好,為零售及服務業復甦打了一支強心針。
2. 未能外遊,加強本地消費
過往,很多本地市民都喜歡外遊,但由於各地同樣遭受疫情影響而要封關,以致未能重啟旅遊業,市民只好留港活動,而將旅行預算用於留港消費之上,直接推動本地經濟發展。即使未見旺財,最起碼先旺丁——多了留港在本地消費的人群。市民集中留港消費,帶動了零售及服務業的興旺。
▪ 網民:港打工仔人工「見光死」外國倡薪酬透明化 提升議價空間卻潛伏4大隱憂?
▪ 新同事人工多1千!網民呻心理唔平衡 如何應對同工不同酬?
3. 消費券
政府推出五千元消費券的計劃,對零售及服務業的復甦亦起了積極的作用。合資格的申請人在登記過後,就可以按所選的收款方式,在不同階段收到總共五千元的電子消費券。在消費券推出首日,已經有不少市民踴躍外出消費,大家身體力行,促使本港的銷售活動活躍起來,直接拉動本地經濟增長。
4. 節日效應
踏入12月,意味着聖誕節即將到來,在普天同慶的日子,又是吸引及鼓勵大家消費的機會。根據Visa支付數據諮詢及分析部門(Visa Consulting & Analytics)在2019年發布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香港人在聖誕期間的消費排列在所有假期中的第一位,第二位是農曆新年,第三位則是西曆新年。12月過後,市民準備迎接新年及農曆新年,估計仍有不少消費購物的機會,有望繼續帶動零售及服務業的行業復甦。
雖然暫時零售及服務業還未回到疫情前的水平,但觀乎目前的發展趨勢,復甦至疫情前的市道也是指日可待了。有志投身相關行業的打工仔可以多點留意行情,看看哪個範疇缺人而且有機會讓你發揮所長。
此文章由原作者及JobsDB HK撰寫/編輯。如欲刊登於其他網站或刊物,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與我們聯絡。如有發現侵犯版權,原作者及JobsDB保留採取法律行動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