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亞洲區經濟發展和中產階級興起,區內對金融及財富管理服務的需求有增無減。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金融服務業在未來自然大有可為,對畢業生或求職者而言有相當不俗的事業發展潛力。政府統計處數字顯示,2015年本港金融服務業的勞動人口達到24.6萬,較2011年增加約8.7%,而其中約10萬人是受僱於銀行業。
既然競爭激烈,要在面試中脫穎而出,當然要做足準備。以下為五個銀行業熱門的題目或行內用語,如果在面試時可以適當地運用,或者被問及時能夠加以發揮,相信必可留下良好印象,提升機會。
AML(Anti-Money Laundering)反洗錢
簡單而言,洗錢是透過複雜多層的金融交易,掩飾、隱藏從非法途徑而獲得的資金,經過整合活動後,為這些財富製造表面的合法性,最後把經清洗的得益回流到金融體系,使外人以為收益來自合法商業活動。
在過去數年,各銀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提升打擊洗錢的內部監控措施,除了擴張專責反洗錢的專門隊伍外,亦制定及強化相關的監控政策,並透過內部培訓提升全體職員的認知。事實上,反洗錢工作是需要不同部門分工合作。例如,反洗錢的重要一環是識別財富來源,不但需要前線同事從客戶獲取資訊,背後還要有其他業務部門配合,才能使程序既符合內部及監管機構規定,又能保持良好的銀行服務體驗。
Cybersecurity 網絡安全
網上和流動理財大行其道,隨著客戶更多經由手機作出財富管理及交易,電子錢包、即時支付大行其道,網絡安全已成為銀行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為加強網上銀行的保安,有銀行已宣布將利用生物認證,即依個人獨特的生物特徵如指紋、語音等,作身份驗證。這些新技術也為客戶提供便利,因為客戶有機會毋須輸入密碼。
即使客戶需要到分行辦理個別交易,亦有銀行引入指靜脈作身份認證,客戶毋須出示身份證及銀行卡。
當然,生物認證只是其中一項工作,銀行著手在不同環節提升網絡安全,並提升自身的保安措施,減低受到網絡攻擊的風險。
FinTech
簡單而言,FinTech就是金融(finance)與科技(technology)的結合。科技改變人與人的溝通及行為,也改變客戶的理財模式及需要,另一方面也改進機構的營運模式,使傳統金融機構如銀行可以優化服務,而其他機構如電訊公司、電子商貿企業等也能夠藉著科技,提供金融服務。
金融科技可謂方興未艾,銀行在內的傳統金融機構正加大投資於金融科技領域,透過新科技以改善營運效率和客戶體驗。為此,有銀行已在內部或聯同第三方機構成立創新實驗室或創新中心(Innovation Lab/Hub),加速新技術的研發。
有銀行已經宣布已應用區塊鏈技術(Blockchain)於物業估值上,以加快物業估值及按揭貸款審批程序,提升效率。有意入行者必須留意金融科技這方面的發展,才能滿足工作崗位的需要,也能拓闊自身事業發展的機遇。
TCF(Treat Customers Fairly)公平待客
中文的意思是公平待客,背後的理念是藉著良好的銀行經營,提升對消費者的保障。公平待客是一個涵蓋面甚廣的原則,從前線待客、銷售、產品的宣傳推廣、產品設計、投訴處理等等,都應該應用。由此可見,如果改動或落實一些內部政策以體現公平待客原則,會牽涉不同業務及功能部門。
如果退一步,從宏觀的視野看公平待客,其實是推動金融服務文化的改變,使消費者得到更大保障。2008年金融危機後,市場期望銀行業文化改變,對從業員的操守及道德有更高的期望。有銀行已將銷售額與前線人員收入脫鈎,獎勵制度著眼於所提供的服務或產品是否與客戶需求相符。
ECF(Enhanced Competency Framework)銀行專業資歷架構
為推動銀行業的人才培訓及發展,香港金融管理局作為香港銀行業的監管機構,正聯同業界推行普及的「銀行專業資歷架構」,英文簡稱為ECF。ECF是一套可供業界共同採用的能力標準,可更有效培訓新入職者和促進現有從業員的專業發展,有助維持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
事實上,銀行業向來重視專業水平及能力。部份前線崗位人員,需要符合監管機構規定的持續專業要求,例如每年修讀若干小時的課程,才可以向客戶介紹個別產品或服務。
香港銀行學會去年的一項調查顯示,66%受訪者認為銀行業應被視為一項專業,近九成人認為專業培訓可以加強市場對銀行業的信心。由此可見,有意入行者可考慮及早裝備銀行業專業知識,而現職從業員亦應持續進修,以滿足僱主、監管機構的期望,以及自身事業發展的需要。
本文由香港銀行學會(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Bankers)提供
延伸閱讀:
Increase your chances of getting hired. Create a jobsDB profile Increase your chances of getting hired. Update your jobsDB 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