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警訊》還是新聞報道,已經不下一千次講過求職騙案的不同騙法,唯仍有心急求職者中招,不是被騙金錢就是被騙去個人資料,尤其在社交平台成熟、資訊泛濫年代,求職的方便也成就了騙徒的無孔不入,以下這篇警世文不論是剛涉世的職場新鮮人,還是已經有一定社會經驗的你,都應該要看完並警剔自己小心為上。
如果看過《警訊》,有些情節你會覺得好眼熟:
時:見工面試時
地:某公司
人:公司職員(騙假冒充)、求職者(多為後生仔)
職員:我地份工好易做,都係將貨賣俾客人。見你醒醒目目,應該可以喺短時間內好快揾到錢。如果你有興趣做,可以即時返工。不過首先你要交三千蚊按金買貨……
作為觀眾的我們聽到這些說辭,心裏應該都忍唔住會諗:「唔係掛,咁都有人信?」但現實中,這類騙案確實屢見不鮮,被騙後報警求助的人亦時有所聞。
騙與被騙:騙徒不斷出沒,但騙法萬變不離其中
橋唔怕舊,最緊要你受。每個暑假,騙徒都會運用類似的手法,在社交網站刊登招聘廣告,誘騙年輕的求職者,包括考試完畢放暑假的大學生及待業的青少年。看中後生仔快、狠、準的求職心態,以「彈性工作時間」、「高薪厚職」和「搵快錢」等字眼作招徠,令求職心切的後生仔輕易墮入揾工陷阱,從而騙取金錢。
另一種同樣較常見,而針對較年長人士的求職騙案,騙徒會指使受害者運用虛假的入息證明向財務公司申請借貸,受害者隨時因此觸犯法例而須負上刑責。有些情況,騙徒未必會直接要求受害人自己申請借貸,而會盜用受害人在申請工作表格上填寫的個人資料,向財務公司申請借貸。相隔一段時間以後,當受害人收到財務公司的追款信件時,方發現受騙。
社交平台危機:廣告參差難分真假 小心個人資料遭出賣
近年社交平台以快速及即時互動作賣點,不少招聘告示不需求職者send CV,自稱僱主人士只需取得求職者聯絡電話,即可以WhatsApp聯絡安排見工甚至上班事宜。唯有網民透露曾於Facebook PM(私訊)一位登求職啟示的僱主或中間人,並獲對方回覆需要用手機拍下個人住址信件及身份證以茲證明,網民懷疑該中間人是想套取個人資料用作非法用途。
在此再一次提醒求職者:切勿將個人私隱資料交給任何人士或公司,即使你已前往該公司見工,在未獲受聘及簽約前,切勿讓對方影印你的身份證及其他個人資料,如首次見工對方要求影印你的個人資料,請鄭重拒絕,可以提供個人資料正本供對方即場查閱真偽,唯應以保障個人資料為由,拒絕任何複印行為。
求職防騙小貼士:財不可以露眼
後生仔想爭取多些工作機無可厚非,又總不能為了不被騙而完全不找暑期工,最多自己小心些,提高警覺,以免讓騙徒覺得有機可乘。
以下有些小貼士,或者可以助你逃過一騙:
- 騙徒可以騙的,大多以錢為主。如果求職時,對方巧立名目,要求你繳交任何費用,例如報名費、按金、培訓費、行政費、介紹費、保證金或申請貸款……求職者就要提高警覺,切勿向騙徒提供個人資料、住址證明、銀行戶口和交出財物;
- 但凡收到電郵或電話邀請你去見工,你都要在面試前了解有關公司的背景、業務性質、規模等作資料搜集,例如查核該公司是否在香港正式註冊,公司地址或公司名稱是否與面試地點吻合,避免墮入騙局;如求職者面試前只是透過互聯網或社交媒體接觸該公司的職員,更要特別留意和了解該有關公司的背景,事先查找該公司的資料,以提防自己誤墮騙局;
- 求職者在填寫任何表格或申請表前,要先清楚了解表格的用途,以及仔細閱讀表格上的入職要求或合約條款,同時要確定文件是否由該公司發出;如有任何問題,要即時向該公司職員提出,以獲得合理解答;另外,如有懷疑,切勿輕易提交個人資料和簽署任何文件;
- 若有工作空缺聲稱能給予報酬異常優厚的待遇,應抱持懷疑態度;
- 如有任何懷疑,可以先徵詢家人或朋友的意見;
- 求職者在面試期間,應將個人財物留在視線範圍內,以免被騙徒認為有機可乘。
- 不要以為只有年輕人才是騙徒的主要目標,求職心切的成年人都可以成為騙徒的下一個落手對象。任何求職人士但凡覺得在見工時有可疑地方,都不妨徵詢家人及朋友的意見,方作決定;面試時,也請小心簽署任何文件及提交個人資料,以免誤墮騙局;而現今網絡發達,建議求職者如覺得面試公司有可疑(如沒有提供公司註冊電郵地址、對應徵職位之薪金過份誇大等),可上網搜尋與該公司相關的資料。
- 所有求職者在見工前都宜將該公司的資料或面試詳情知會家人或朋友,如家人及朋友覺得情況可疑,也可以早一步提醒。
香港警務處:反詐騙協調中心
為針對不同的騙案,香港警務處成立的「反詐騙協調中心」提供全天候24小時服務,向市民提供最新的防騙資訊及即時支援。如有任何問題及懷疑,可透過「防騙易」諮詢熱線18222查詢有關懷疑詐騙個案及最新的詐騙手法。另外,市民亦可以透過中心網頁取得最新的騙案警示,或從警隊網頁、Facebook專頁、YouTube頻道、Instagram及警訊等獲得防騙訊息。如果您懷疑自己或身邊的親友受騙,都可以致電24小時「防騙易」諮詢熱線18222查詢或求助。
如在求職的過程中有任何懷疑,千祈不要為了只顧面子,而放棄跟家人及朋友商量的機會。只要多問一句,多行一步,都可以避免無謂的金錢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