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回收,你會想起爛銅爛鐵、拾荒婆婆,還是,寶藏?回收物看似不值錢,但原來很有價!回收業者,也不止阿婆。李家銘(Andy)就是年輕的從業員之一,創辦了社區回收項目「迷失的寶藏:發泡膠回收行動」,每日在發泡膠堆裏撕膠紙、分類。只是日日對着膠山,不悶嗎?「很悶㗎!」他笑笑:「所以悶中要找突破。」
「燙手垃圾」原來是寶:可變飛機內牆
悶,他「預咗」,誰叫他讀書時對廢物管理已感興趣。後來去回收場工作過,收塑膠、玻璃,再轉去保育團體,看到很多海洋垃圾問題,「就覺得,講了很多年,為甚麼一直沒人處理?撿回來又如何?都是掉。」
但原來,堆填區爆滿和海洋污染的危機,完全可以避免。發泡膠可變成牆腳線、電視機機殼等產品,「加工後甚至飛機的內牆也會用到。」他的崗位,是為這些產品製造初步的原材料──壓縮,再送到下游回收商拉絲再造。
「壓縮那部分其實很易,把發泡膠掉進去機器就是。」他說。「當然要懂得分那些膠是否同一款,落錯料便要立刻清機。社區回收項目」還少不了撕走面層膠紙,「其實當你掉出來,幾張發泡膠,幾秒便解決了,但你不撕,一架貨車的量我們便要撕2個多鐘。」有次收了一批膠紙特別緊的,要用鏟逐點刮,「那次堆到出走廊再加樓下停車場,1個多星期才處理完。」
雖然發泡膠每年棄置量比其他回收物少,但也有80幾噸,且體積大,「如果不覺意散落海就很大件事。而且,少的話更容易用簡易的方法收起來。」
▪ 場地佈置員見盡浪費盛宴、旋轉木馬一夜棄掉 決心轉型做低碳佈置
▪ 【扮靚專家】敏感皮膚不一定是真?護膚品店員和客人溝通 不是一味靠sell
街市收膠需風雨不改 同事曾被鬧喊
工場幾乎無分淡旺季,小小的工場,膠山堆到上天是日常。身兼回收員的他,工作還包括外出收貨,接貨,「入lift也要十幾轉。」收貨也不是易事,最初膽粗粗去到街市,「大家會眼望望,很好奇這班後生在收甚麼,圍了整個圈,我們便乘機說,是啊發泡膠可以回收,他們之後會拿家中的來。但我們也要keep住風雨不改去收,他們會驚辛苦收完你不來,緊張的會鬧,有時我們同事回來哭也有。」
收得多時,一大袋要像蝸牛地拖回去,「但也吸引到附近工廠區人的目光,有人會說他們公司也很多,之後自己車來;有時參訪團來到,團員個個穿反光衣,會有人問有沒有義工做。」他說。「單是參訪一年可以做50幾場,都是攝到時間便做。」他笑笑:「這些已遠超proposal所寫了。」每逢活動,前線回收員都可以一起做講解,「那時他們便是教育者,不止做前線。」這也正是悶中的突破。
只是想進一步推廣發泡膠回收,突破多些,卻無能為力:「無錢,不夠人。」申請政府資助時,未必全部開支都批,變相可供請人的金額不高,大多職位只能請兼職,常有人手流失,「用兼職,變了很多事都是『散收收』。」他說。「有時有人,有時沒人,貨卻keep住來,透不到氣。我自己一直每天上班10幾個鐘,有時通宵,最長那次做了30幾個鐘。」不過現在他已逐步爭取政府批出多些資金。
發泡膠板在文具店,一塊可賣12元。「但用完便變成垃圾,塞回同一架車,別人就會說這是垃圾,不值得。」如今他們有時會自娛,將「垃圾」塑形成擺設,大象、海豚都有。
▪ 環保署兩大崗位:EPO日日寫報告,環保督察徹夜埋伏查污水個案
▪ 女生拒喝人工飲品開天然果汁舖 兼任店員送貨 以水果杯打敗散水餅
清潔姐姐助捉倒膠司機 終齊變工場之友
辛苦,但他說:「我們接觸到的,他們(做舒服工的人)永遠也不會經歷到。在前線做過才會知道很多細節。」他若有所思:「當見到中間很多斷鏈時,自己也不甘心。即使有天自己不做了,就當是阿爸鋪路給個仔,不想他日後要繼續跨欄。」
漫長路上,偶爾會遇上一些暖心的人和事。「有人送回收物來時會貼張紙仔,說多謝你辛勞;有次食完飯回來,見到門口有幾支玻璃樽汽水。」他笑着說。甚至清潔姐姐也給他感染,「樓下很多貨車司機亂倒發泡膠,有個清潔姐姐捉他們上來介紹我們,我們也包裝到像社區中心,叫他們有空便上來飲杯茶,吃些零食休息一下。」現在樓下已很少見一地發泡膠。近年漁統處也有了改變,自己買了壓縮機。看見轉變真的出現,是最令人振奮的事。
微塑膠現已進入海洋,造成環境荷爾蒙,外國有女孩8歲已有月經。Andy不諱言讓膠消失是最好的方法,但不要一窩蜂追逐會造成新問題的替代品。像混合PLA和膠的所謂「可分解膠」,最後原來會變成微膠粒。回歸基本如玻璃,也許最好,「現在是省了成本,但其實轉嫁了給各個政府,例如控制堆填區污水的成本,會更加大。」
他更希望的,是更多恆常收到大量發泡膠的場所主動設置壓縮機,「其實只是兩個洗衣機大小,一個停車位都做到。疊夠幾板貨,賣出去,是cover到人手成本的。」他也希望各個社區做多些回收,讓有用的東西不再被埋沒變成垃圾。
當然源頭減廢最重要,他也希望坊間會出現真正不會產生新問題的替代品,但此前,回收仍是必須。有志入行的,他說只要有些環保認知,都歡迎加入。「如果有深入知識,也希望來到這裏能讓他們學以致用。」他說。「最緊要不要太大想頭,肯由低做起,打好基礎。」當把握好細節,打通產業鏈後,這也是一個可以持續發展的行業。
入行薪金:按該年獲批資助而定
入行方法:留意FB專頁及各招聘網站
撰文及攝影:Rita Wong
此文章由原作者及jobsDB HK撰寫/編輯。如欲刊登於其他網站或刊物,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與我們聯絡。如有發現侵犯版權,原作者及jobsDB保留採取法律行動的權利。
Increase your chances of getting hired. Create a jobsDB profile
Increase your chances of getting hired. Update your jobsDB 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