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中高層轉工指南,相信大家也會得到一點啟發,但要走出舒適圈,定要更多推動力!小編講十句,也不及同道中人講一句。來看看Mag和Leo的轉工故事吧!兩位均在職場打滾十多年,算是小有成就,也踏入了中高層的位置,是職場新人眼中的「老屎忽」。那為什麼還想轉工?又有什麼成功秘訣?如何避免搵錯工呢?
他倆轉工的主要原因截然不同,Mag是為了薪金福利,Leo是為了突破自己。但有一樣是相同的:與社會接軌,使未來有更好的發展。前者用了兩年多的時間才成功轉工,雖曾錯失機會,但耐心等待終能找到心頭好。後者用了短短數月就轉到全新的初創公司,可惜「中伏」,繞了一個彎才找到心儀的新工作。
(按此看Mag和Leo的背景,以及中高層轉工指南六大提示,助你衝破職場樽頸位。Link去上一篇文!)
轉工理由大不同
1. 若人工福利不滿意 就想辨法滿足自己
Mag早在二零零八年已加入貿易行業,一晃眼就是十年!期間一直有轉工的念頭,但就沒有什麼實質行動,抱住「做生不如做熟」的心態,由小薯仔做到經理。但後來公司改變獎金制度,以往所獲的獎金接近六位數,但新制度下,獎金減少約一半。這才令她決意離開!「雖說職級叫經理,管理兩個下屬,但人工卻遠低於坊間。都怪自己,一直貪安好逸,沒有轉工,由零八年金融海嘯入職,人工起點低,每年升幅加輕微。曾經遊說老闆加薪,他卻以『公司看重你,凡事要睇長遠』來敷衍我。」
對她而言,金錢是工作的最大推動力,間接減薪對她的人生計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原本的置業計劃需要暫停,這時侯我才明白,既然這份人工不能滿足自己,爭取過也失敗,那就另謀高就。總要找到一份能滿足的工作,我才能過上心目中的理想生活。」經過了兩年的求職過程,尋尋覓覓,Mag最終成功加入現在的公司,人工升約四成。
「回想轉工,應該是我這些年來做過最正確的決定。原來你不嘗試離開,你不會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好。」正所謂「魚不過塘不會肥」,據市場調查顯示,轉職的人工升幅通常可達20-30%,比在同一間公司的按年加薪比率多五至六倍。
2. 十年做同一份工 意志磨蝕唯有辭職轉工
Leo轉工是為了挑戰自己。他在傳統市場推廣公司做了十年,從marketing executive升到assistant marketing manager,一路順風順水,卻在三十二歲那年決定要出去闖。「可能做Marketing也是想好玩,我好想自己的工作可以有更大突破。」每日沉悶又重覆的工作,令他反思工作的意義。
對他來說,工作是生命中重要的一環,只有不斷突破自己,才找到生活的意義。他希望工作上不斷有新的事物,使自己進步,不禁反問:「做了九年,來來去去都是那些事,有什麼難題未處理過?想向前走又沒有空間。每日不帶腦袋重覆工作,知識水平永遠停留在三十多歲,慢慢被磨蝕鬥志,還有什麼意思?所以我很想辭職轉工!」
3. 為了與社會接軌 有更好的發展
雖然Mag和Leo轉工的主因相異,但有一個相同的看法:希望有更好的發展。Mag當時在傳統貿易工作,因為看好電子商貿的前景,半工讀了電子商貿的碩士課程,讓自己轉工時的市場價值更高。而Leo同樣是看到了傳統營銷的衰落,而產生轉型的念頭,直言:「傳統營銷已過了高峰期,數碼營銷是大勢所趨,很多公司都漸漸將資源擺在線上營銷多過線下。我怕過多十年,傳統營銷會在市場消失,到時技不如人,就輪不到我說想不想轉工,而是失業要搵工。」
為了長遠的發展,Leo以傳統營銷的根基,自學數碼營銷,由線下走到線上。「數碼營銷仍在發展中的階段,我現在入行,幾年後有了一定的經驗,在市場上也有競爭力。若果你太安於現狀,一直與世隔絕,萬一被炒魷魚,當下要轉工就更無所適從。」社會在不斷進步,但你又有沒有與社會一起進步?有時不是你想不想轉工,而是社會的狀況告訴你:是時候轉工。
▪ 升職加薪成悶循環?金融界打滾8年升至主管 裸辭轉行做設計:很多技巧都是可轉移的
想成功就要主動出擊 面皮要夠厚
走入真正的轉工之路,兩人的遭遇截然不同。Mag走的是「慢工出細火」的方向,步驟緩慢,分析多於行動。Leo走的是「唔使急最緊要快」的方法,打鐵趁熱,還未細想就已作出行動。
Mag笑言自己很麻煩,不想浪費時間見工,每一份工作都向很多人查探虛實。「當有獵頭公司介紹某某公司給我時,我就會想盡辦法詢問朋友、舊同事、認識的人是否認識該公司,然後進一步八卦那裏的業務狀況?為何他們會無故請人?辦公室文化是怎樣?⋯⋯好處是靠別人幫自己篩選,覺得不合適的就不去見工,合適的就能更用心準備。但壞處就是時間拖得太長,錯失了一些好的機遇,只能自我安慰下一份工會更好!」這個過程,最重要的是:面皮夠厚。其實朋友和前同事是很重要的人脈,不要怕麻煩對方而不聯絡對方,當你主動打開第一次話題,你會發展對方其實會樂意與你交流,畢竟大家都深明職場「識人好過識字」和「他朝山水有相逢」的道理。
除了靠朋友,一班「網友」也幫了Mag不少:「我是職場社交平台的長期活躍份子,平時會主動找獵頭公司的中介聊天,保持良好關係;也會主動約感興趣的人聊天聚餐,認識行內不同範疇的人。現在的工作,就是我和其中一個朋友聊天時而知道的。聽聞該公司將會建立電子商貿的團隊,於是就主動聯絡他們。」
Leo就更大膽,他主動聯絡的對象不只是朋友或中介,竟然是各大公司的老闆。「當我見到某公司有招聘廣告,我會直接電郵或者在社交平台私訊他們的經理和老總。初時也是抱着嘗試的心態,但竟然真的收到回覆!有些人對我的CV有興趣,更會邀請我出去見面,透過一頓飯的時間交流一下大家的想法。」即使最後沒有獲得工作,也沒關係,視為認識新朋友,藉此來了解行情,對裝備自己也有好處。
▪ 廣告高層疫市裸辭創業 在茶店替人泡茶遞水,只因不想再懷疑人生
▪ 轉行有黃金期?做兩手準備助轉型成功,特定工作30歲後有優勢!
轉工切忌心急 風險評估要做足
Leo提醒大家:當開始找新工作時,切忌心急。他就曾此而使自己陷入困境,在加入現在的公司前,曾經在一間初創工作,可是不夠半年,公司便裁員。他感嘆:「當時轉工,一心想離開傳統公司,嘗試新事物,闖出一片天。看見初創公司請人,人工比以前的高一半有多,理念也新穎,沒想太多,也沒有休細分析,就一頭熱去了做開荒牛。雖然公司規模不大,但員工全是年輕人,工作氣氛很好,好像每日都在創造新事物,滿足感爆燈。」
可是好景不常,因為資金周轉問題,營業半年後,公司發現業務類型在香港不受歡迎,就決定放棄香港市場。他收到大信封時感到晴天霹靂,明明上周還在討論長遠計劃,心底的雄心壯志還未實現,就已經宣告失敗。因為一時衝動,離開一間任職九年的公司,問到Leo有否後悔,他笑說:「被人炒魷那刻有點後悔啊!始終去到我這個年紀,有家庭,要供樓,每月開支固定,突然被炒的確令人大失預算。只怪自己太心急!如果時光重來,我依然會選擇轉工,走出舒適圈,但就會更加耐心等待和分析。不論新公司的人工有多高,承諾給予幾多福利,也應先了解企業的規模和發展方針。若是大公司,要閱讀周年報告,看看每年的營利;若是細公司,就要衡量該業務發展在香港市場可不可行,人手是否充足,更要摸清楚老闆的底細。轉工就好似買股票一樣,要做風險評估,某程度上也是一種另類投資,謹慎和耐性是關鍵。」
想深一層,跳出舒適圈也不一定代表轉工,亦可以指在現有的位置,走到更深的領域,例如進修、加強自己的專業知識,為自己製造更多機會。無論你最後決定轉工還是不轉工,也要記住一點,不要原地踏步,只有不斷向前走,才可以保持自己在市場的價值。
圖片來源:Freepik.com
此文章由原作者及JobsDB HK撰寫/編輯。如欲刊登於其他網站或刊物,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與我們聯絡。如有發現侵犯版權,原作者及JobsDB保留採取法律行動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