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經濟轉差,隨科技進步、AI發展,各行各業也面臨不同危機,45歲的Barry半年前由產品攝影師半轉行成為陪診員兼復康治療師,他覺得這新行業不算難學,更愈做愈開心——「以前是對人開朗,現在自己也開朗一點。」更說:「我真的不會覺得陪診悶。」
訪問這天未見其人,已聽到Barry嘻嘻哈哈的談笑聲,「以前是帶面具去工作,但現在你對着的是純純粹粹的人。」此前20幾年他都習慣了那種模式,是到近年見連片都變成手機拍,工作機會愈來愈少,加上家人及自己傷病,對物理治療生起興趣才轉行。他也認真計過:自己中五學歷,大專的物理治療要再讀很久,剛好見到僱員再培訓局有物理治療助理課程,就去了讀,並成功在長者安居協會找到兼職。
那時他還沒下定決心轉到這行,喜歡煮食的他試過做餐廳,卻進了間全是預製菜的cafe,做了一星期便毅然離職,剛好長者安居協會臨時要人做兩星期平安鐘安裝維修,他在上門換電池的過程中,和長者一邊聊,才發現他們完全不知道可申請支援、找社工,「有些真的是整間屋黑漆漆,只有他一個。」這令他決心入行幫助長者。
▲他覺得就算未必轉行,讀相關知識對自己、家人也好,大如怎麼扶抱、看似小的如怎用拐杖,學懂了就能減少受傷機會。
▪ 5字頭先嚟轉行?導遊轉做地產經紀唔想chur人買樓 學拍片做樓市KOL
他開始上門做物理治療,也做陪診,「幾開心,可以幫到人,又認識到不同朋友。」陪診時他從不覺悶,因為要留意號碼、知道去哪裏、如果同時排不同科要看趕不趕得及,又要問長者身體狀況——陪診員其實肩負着重任:事前要和病人或家屬了解情況、見面時溝通確認、記下醫生的話、教長者吃藥、事後和家人溝通……過程中如需扶抱、推輪椅,也很講求有沒有學過、夠不夠設身處地,如要小心路面凹凸,「否則骨也搖散了。」和醫生見面時,更要有技巧地提醒長者說出情況,不要代言——人老了病了,也還是需要尊嚴。
這當中他說扶抱體能負荷不算大,技巧學會了就可以,最難的是溝通——他遇過50多歲忽然行不了的病人,總在問:為什麼是我?幸好之前的課程有涵蓋一點心理,兩人後來更成為了朋友——有次他在陪診之餘順道讓對方曬曬太陽,在那暖陽下,他拿出簿和筆,和對方一起變成柯南,逐點梳理過去發生了什麼事——對方終於找到願意站在他角度的人。
平日他還會傳訊息鼓勵對方,「只是聊兩句,何樂而不為呢?」他說。「因為我自己也經歷過怪病,明白那種無奈,其實很多人都只是需要聊聊天而已。」只是見得多患病的人,「都要找個出口去抒發。」他靠和朋友分享,但指未必需要一直說別人怎麼苦,可能是分享感嘆、反思,也可以說說開心的事——例如有個婆婆住唐八樓,仍然每天落街打麻雀,「用開心的事去攝一下心情,反而才會排解到。」
▲他還會主動向長者詢問、告知各種資訊,令幫助不止停留在陪診時。
即使情緒會受牽動,他仍然想繼續做,「因為真的見到他們是(因你而)開心的。」有次時間有多,他陪一個伯伯吃飯聊天,「聊到他好像不想讓我走。」他安慰地笑着:「一方面有個人陪他,另一方面我自己也好像被人需要——以前我做很多商業的工作,會很緊張:怎樣才可以留得住這個客?」在這裏他不用再追趕,卻能令自己和別人都快樂。
他笑指自己從前比較「宅」,現在卻因和長者聊天,互相陪伴下變得開心,「原來我自己也需要(被陪伴),是相輔相成的。」又多了去探望爸爸;還留意多了健康,半年減了80幾磅。親朋有什麼不適,他都能憑經驗大概知道出了什麼問題、要找什麼醫生,安定到大家心神。
最近他正準備再讀多些課程,當初入行也是因為想到自己還有20幾年才退休,見到這行可以長期發展。雖然暫時行內除了到院舍或醫院工作,都以計時薪接案為主,但也有同事做到有全職的收入。對他來說,接案更有可攻可守的自由:面對不熟悉的行業可先試試是否適合,同時仍可接拍照工作,想照顧家人又有彈性,更可滿足他到處去、幫助實現不同人的願望。
問到什麼人適合這行,他說最重要是有心,要當病者是自己家人,有如何令對方更好的求知欲,他笑着說:「如果你行街見到人背囊沒有拉鏈,會去提他,就很適合——會想以行動去幫人。」他總想起有婆婆握着他的手說多謝,「這是我繼續留在這個行業的動力。」
撰文及攝影:Rita Wong
此文章由原作者及Jobsdb HK撰寫/編輯。如欲刊登於其他網站或刊物,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與我們聯絡。如有發現侵犯版權,原作者及Jobsdb保留採取法律行動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