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搶人才,香港當然也不能落後。最新的「香港人才清單」中出現了「資深雲端基礎設施專家」一職,對一般人來說可謂十分陌生,到底這項工作為何會榜上有名?而相關工作又為何極度缺人?回顧10多年前還沒什麼人討論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近幾年卻已無孔不入。隨著大數據、AI、物聯網(IoT)、數據分析等興起滲透不同行業,所需要的大量運算及儲存工作均須由雲端來支援。許多公司已將傳統的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從地面搬到雲端,爭相招聘具有雲端運算環境經驗的雲端基礎設施專家(Cloud Infrastructure Specialists)。
小編請來現在在金融機構擔任Senior Cloud Infrastructure Specialist的John,分享他的日常工作,原來主要任務是設計、實施和優化雲端運算環境,以滿足公司的各項業務需求,溝通能力及商業敏銳度不可或缺!他更介紹了入行必須要具備的知識和證書,這才能在需求激增的雲端行業佔一席之地。
想入行做Cloud Architect?即刻撳入嚟睇吓有咩相關職缺!
雲端基礎設施專家的核心工作為公司設計和構建雲端環境!就像一個虛擬世界的建築師,所以也常被統稱為「Cloud Architect」。這樣來理解吧,傳統的基礎服務設施多數架構於地面,企業擁有實體的機房,一部機做一樣運算,基礎設施專家就需要管理和維護這些物理上可見的伺服器、計算機、網絡設備和軟件,管理儲存系統、數據庫和網絡基礎設施,確保系統安全和數據完整。而雲端基礎設施架構於虛擬世界,一部機做數百樣運算,所有運算都在雲端當中,同樣需要基礎設施專家來進行管理和維護的工作。好像一片空白的世界,交由Cloud Architect建構出不同的設施。
John 說明:「市場上許多公司都會使用亞馬遜網絡服務 (AWS)、微軟 Azure 或Google Cloud等第三方服務商提供的雲端基礎設施。但大企業也會自己架構雲端基礎設施,例如利用WMware等硬體虛擬化技術,建立自己的雲端設施。」
雲端基礎設施專家的角色很重要,一方面需要了解公司在IT資源上的需求,一方面理解各種不同雲端平臺、服務的特性,並相應地選用合適的平台和服務、設計、實施和優化雲端環境以滿足這些需求。同時,在規畫整個雲端架構時,更必須將未來的發展潛力納入考量,讓整體架構能夠隨著需求量增加,而提高服務的規模。John舉例說:「我們可能需要使用 AWS 服務構建多層應用程序部署,有用於計算的 EC2、用於儲存的 S3、用於數據庫的 RDS 和用於網絡的 VPC。」
各行各業對雲端運算的追求只增不減,偏偏雲端本身的發展時間並不長,連Google 也是在2008年才推出Google App Engine(PaaS的一種)。資深的雲端基礎設施專家數量並不多,他們對各大雲端提供商提供的數百種服務都有所認識,能夠有效為企業做出合適的雲端戰略和架構規劃,所以非常搶手!
John表示,每間公司有不同的雲端戰略計劃,通常銀行機構會傾向建立及使用自己的雲端,自己擁有絕對控制權,提高其可擴展性、安全性和成本效益。政府也有雲端設施服務,在2020年9月才開始投入運作,提供了一個安全,穩妥及可擴展的基礎設施,並配備了敏捷應用程序開發工具,讓各決策局和部門可以更快捷開發和推行數碼政府服務。
「我們要設置和管理雲端資源、虛擬服務器、雲端數據庫、儲存和服務,例如設置虛擬私有雲 (VPC)、子網和安全組等任務。最重要的是確保雲端系統安全,設計數據儲存和處理的方法、設定安全性和合規性的策略。」
▪ 本港未來5年增加10萬IT職缺 IT人轉工有3大特質大加分 非專科出身亦具入行條件
【政府IT工】T-Con資深員工月薪近10萬﹗ 行內人親述入職四大竅門
他解釋日常工作最常是與開發、營運、業務團隊和其他 IT 團隊合作,參與會議討論問題及IT需求,為這些需求設計雲端架構,提供適當的雲端解決方案。溝通能力絕對是不可或缺的能力!「你不能閉門造車,整個雲端建構的過程中有很多部門,我們要向用家、軟件開發、營運和業務團隊等同事溝通,利用淺白易明的語言說明,問出Owner的真實需求,了解成本限制,並在可負擔的預算內完成任務,確保雲端基礎設施符合他們的需求,甚至在需要時對當前基礎架構進行更改。」
他的工作內容頗為多元化:與客戶一起參加現場會議、遷移雲端資料、透過線上培訓課程學習新的功能⋯⋯「24/7」全天候工作也是常態,因為雲端基礎設施對業務營運至關重要,遇到緊急情況,半夜也不能休息。「例如當我們配置雲端數據庫、導入數據時,突然出現問題,數據庫讀寫速度過慢,我們便要不眠不休定位問題並找出解決方案。」
雲端基礎設施是當今企業IT策略的核心部分,John預計在未來幾年內將繼續保持這種趨勢。除了銀行、保險公司和其他金融機構外,醫院、健康保險公司、零售業務、政府機構和初創公司等企業都表現出了對雲端的人才的渴求。他舉例說:「例如醫療機構需要管理大量患者數據並運行關鍵應用程序,雲端基礎架構專家幫助確保這些系統安全、符合法規且高度可用,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想要入行,就要增強自己的雲端知識,以及考取專業的認證資格。」
入行第一步就是了解雲端運算,學習雲端服務的基礎知識,例如雲端中的儲存、數據庫、網絡和安全性。Coursera、Udacity 和 LinkedIn Learning等各種在線平台都提供雲端運算課程,John建議有興趣轉換跑道的IT人可以先嘗試一兩個基本課程。他認為大部分就業市場都圍繞著三大供應商展開:亞馬遜 AWS、微軟 Azure 和Google GCP,每個平台都有獨特優勢,被不同公司和部門所使用,值得我們花時間研究哪個平台最適合自己作為職業發展的目標。
再進一步便是理解雲端架構,嘗試夠設計可擴展且安全的雲端架構,了解雲端中的自動縮放、負載平衡和災難恢復等概念。他強調:「最重要的是實踐經驗,這陷入了常見的雞先或蛋先難題。沒入行怎會有經驗呢?IT行業其實有很多自己體驗的機會,創造經驗不一定要依靠別人。三大平台都提供免費的服務層級,我們可以嘗試部署一個簡單的應用程序或設置一個虛擬機來感受它是如何工作,獲取基本的經驗值!」
在雲端範疇,由主要服務商提供的專業認證,受到高度重視和認同,以下幾項適合初學者自我增值,是很好的敲門磚,有助自己脫穎而出。
另外,雲端基礎設施專家也需要擁有必要的技術技能,作為雲端架構規劃及管理的基礎,其中包含基本程式設計、軟體開發、持續整合/持續部署(CICD)、資料庫、網際網路、安全技術及應用程式架構技術等等。John補充:「熟悉雲端環境中常用的工具,如 Docker、Kubernetes、Terraform 和 Ansible,也是增加自身籌碼的好方法!」
晉升路徑通常如下(視乎公司規模,職級或有很大差異)
職級 | 工作內容 |
Junior Cloud Infrastructure Engineer | 負責較為基本的任務,例如維護雲端環境、解決一些簡單的技術問題。 |
⬇ | |
Senior Cloud Infrastructure Specialist/Engineer | 設計和實現更為複雜的雲解決方案,領導團隊完成項目。 |
⬇ | |
Cloud Infrastructure Architect/Manager | 不僅需要具備技術知識,還需要具備領導能力和對業務的理解。
|
⬇ | |
Director of Cloud Infrastructure/Cloud Chief Technology Officer (CTO) | 負責公司內所有與雲端相關的營運的戰略規劃、管理和指導,使雲端戰略與業務目標保持一致。 |
John 表示:「市場現時最缺少Senior以上的人才,近年來大家都很重視Cloud,入行的新人也不少,雖然缺人但未至於去到『無人可用』的地步。電腦系畢業生想入行,具備關雲端知識和技能者絕對優先。我們公司今年新人的人工大約是$25000-28000。具多年經驗的雲端專家反而數量最少,需求太多,每間想遷移到雲端的公司都會想有一個經驗豐富的Cloud Architect,以便戰略性地規劃及管理雲端,可惜供應不足,全球都在搶人,人工視乎公司規模差異頗大。」
圖片:Freepik.com
此文章由原作者及Jobsdb HK撰寫/編輯。如欲刊登於其他網站或刊物,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與我們聯絡。如有發現侵犯版權,原作者及Jobsdb保留採取法律行動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