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bsdb最新Jobsdb by SEEK 發布的《2024年薪酬調查報告》顯示,有37%打工仔視中國內地為心儀境外工作地點,排名第二,僅次於澳洲(38%),屬5年來首度打入此榜的三甲。其中,25歲或以下的打工仔更視大灣區為首選地!不過值得一談的是,兩地的工作文化差異頗大,在你計劃北上大灣區發展之前,了解並適應這些差異至關重要。下文將為你揭示兩地之間的五大工作文化差異,讓你做好心理準備,迎接新挑戰。
走入大灣區職場,你會發現工作時間與模式、上司與同事之間的稱呼、社交習慣、語言與文字以及會議表達方式等方方面面都與香港截然不同。小編特別邀請了正在大灣區工作的港人,以及現時在香港工作的內地朋友,以親身經歷分享兩地職場文化及工作方式的不同之處,並提供實用建議,助你在新的工作環境中遊刃有餘。
港人在大灣區工作:
內地人在港工作:
|
在大灣區,工作時間及模式視乎行業與企業類型,差別非常大。大多數行業的標準工作時數是每週工作五天,每天八小時,中午有兩小時的午飯及午睡時間。內地勞動法規定每天加班不得超過三小時,每月不得超過36小時。Paul分享個人經驗:「我在深圳前海工作,上班的工作氛圍很好、很輕鬆。最喜歡午飯時間,除了有兩個小時,還有公司飯堂,每天食完飯都能再睡一小時多!」但是,在科技、互聯網和創新行業當中,情況就截然不同。
Cindy說明:「這些行業的企業通常較為嚴苛,工作時間有『996』之稱!每天工作從早9點到晚9點,每週工作六天,總共工時高達72小時。加班文化普遍,經常無償加班!我們稱它為『狼性文化』,強調快速克服難題和無止境地拼搏以實現工作目標。一旦成功,公司的前景可能無可限量,到時回報就會超乎想像!」
相較之下,Wendy和Kay就以「平穩的快速」來形容香港的工作模式。工作時間通常為朝九晚六,週末雙休,彈性上班和在家工作在疫後更成為常態。打工仔習慣高效工作、快速決策,一天之內會完成很多任務。工作時忙得像個陀螺,人人都追求在工作時間內完成各種任務,下班後不需要處理工作相關事務。
大灣區就業貼士:
在內地職場中,上司與同事之間的稱呼須帶有尊重的意味,表現出一定的階級觀念。所有下屬都對上司使用尊稱,例如「王總」、「陳總」⋯⋯反映了對其職位和權威的尊敬。不僅如此,就算是副總經理,也會被稱作「X總」而非「X副總」,以示對其職位的認可和尊重。而同事之間的稱呼就較為親切,例如可能會叫某個同事為「X哥」和「X姐」,以突顯出彼此親近、親密的感覺,增進團隊凝聚力。Cindy感嘆:「我初到中國內地工作時,對此也感到有點困擾!以前都習慣稱呼上司的英文名字,要花一些時間調節心理,才能真誠地喊出『X總』,接受不熟的同事叫我『姐姐』。」
香港的職場文化在稱呼上較為簡單輕鬆。無論是上司或同事之間,大家通常都是直接使用英文名,沒什麼階級感。Wendy和Kay認為:「香港人對於這種平等的呼稱是刻在骨子裡的,對待上司的態度也非常自在。這在國內是大忌,對待上級一定要表現出尊重的態度!」
大灣區就業貼士:
▪ 海外筍工變「賣豬仔」?一文睇清社交平台5大求職騙案 留意刷單賺佣、假公司咭片等求職陷阱
▪ 亞洲職場為何盛行「拖鞋文化」?網民:「返工多份舒適感」 公司效倣前要識避除鞋2大危機
香港人走入大灣區的職場,Cindy、Paul和Jenny都表示最難以適應的必定是交流方式和社交習慣。中國的職場強調人際關係,人人都注重建立和維護關係,同事之間的互動不僅限於工作範疇,更多地延伸至私人生活中。內地同事更會頻繁地組織集體活動,例如一起吃飯、唱歌、旅遊等。同事之間非常熱情,會邀請對方到家中吃飯,以了解各自的家庭或私人生活。Cindy認為這種文化氛圍有助於建立緊密的圈子,互相幫助和支持,但也認同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熱情的社交方式。
Paul補充:「內地職場還存在較強的家長式關心文化,年紀較長的一輩,可能會關注年輕一輩的私人生活。他們可能會主動了解你的家庭情況:有沒有結婚打算?有沒有男女朋友?什麼時候生小孩?節日有沒有家人陪你?⋯⋯好的說法是關心度十足,壞的說法是沒有邊界感。這其實反應了內地職場對人際關係的重視,你不能一味兒抗拒它,需要想辦法找到平衡。」
相反,香港的職場文化在交流方式和社交習慣上則顯得較為冷淡和獨立,香港同事之間保持較多的私人空間和隱私,較少深入了解彼此的私人生活。工作時間內,同事間的互動多以專業為主,甚少涉及私人生活。Wendy和Kay直言:「我們從未想過,原來同事之間可以不加對方的私人社交媒體帳號,保持工作與個人生活的分離。這在國內是不可能的事!」
大灣區就業貼士:
香港的職場語言和文字環境則較為多元化,口語溝通多是廣東話與英文混搭,時中時英,人人都習以為常。大家都會流利自如地切換英語、粵語、普通話和不同的對象交談。工作上的文書往來則以英文為主,幾乎所有文件都是以英文行先,以英文為準。
來到大灣區的職場,簡體字才是職場的主要語言!無論是書面交流,還是口頭溝通,普通話都是必須掌握的語言能力。雖然大灣區的大部份商業中心都位於廣東地區,不少人懂得講粵語。但在正式的職場生活中,大家幾乎只講普遍話,而所有文件、報告以及電郵交流,均一律使用簡體字。Jenny直言:「我最初連國內流行的潮語,例如『狗帶』、『辣雞』等都不認識,發生了不少笑料。但只是在當地生活,很快就能找到溝通的竅門,口語不成問題。真正在困難在於,香港長大的人對於簡體字其實頗為陌生,尤其是文件,面對密密麻麻的簡體字,陌生的專業字眼,真的會看得人頭昏腦脹。我花了大半年時間才能慢慢適應!而且,國內企業有寫報告的習慣,除了周報、月報等日常文件,培訓結束也要寫、外出參觀也要寫、事件復盤也要寫、歲末年終再寫,總之就是寫不完的報告。想進入大灣區職場的打工仔,一定要學識以簡體字來寫實用文!」
大灣區就業貼士:
在內地職場中,員工通常不會主動向上司表達自己的看法,提及工作壓力問題。Cindy表示,內地職場強調員工的韌性和承受能力,員工一般會在壓力下默默工作,而不會輕易表露自己的困難和壓力。尤其是會議文化相對較為安靜,資歷淺的同事在會議中往往不會積極發言,避免與資歷深的同事發生矛盾或衝突。Jenny在踏入國內職場初時,就曾在會議中主動發言,提出個人意見,而受到同級的國內同事關注目光。她說:「國內的年輕員工大多都會謹慎地表達意見,他們看到我一個菜鳥在領導面前提意見,都驚掉了下巴。」
Wendy和Kay認為香港的職場文化較為不同,鼓勵員工自由表達自己的看法和建議。員工可以自由地、無壓力地在會議中發言,提出創新的想法。他們認為這也與香港職場階級觀念不重有關,職場強調團隊合作和開放溝通,員工之間無分上司下屬,可以自由交流,分享經驗。
大灣區就業貼士:
分別點 | 大灣區 | 香港 |
工作時間與模式 | 大部分企業都有午睡時間。 | 朝九晚五,週末雙休,相對注重工作與生活平衡。 |
上司與同事稱呼 | 尊稱「X總」、「X經理」等。 | 通常以英文名稱呼。 |
文化交流與社交 | 同事間熱情以待,邀請到家作客,使用微信聯繫。 使用中國獨有的社交媒體。 | 維護私隱,甚少加同事的私人社交帳戶。 使用國際社交媒體。 |
語言與文字 | 普通話及簡體字為主,需備有跨境銀行戶口和內地電話卡。 | 文件以英文為主,繁體字為輔;日常溝通講廣東話; |
工作壓力和表達 | 員工不常向上司提及壓力問題,會議中資歷淺的同事少發言。 | 會議上鼓勵自由表達,提出壓力問題被視為積極態度。 |
福利與稅制 | 稅率高達45%,但部分地區設有「港人港稅」等稅務優惠,且生活成本較低。 | 稅率約17%,但生活成本高。淨收入高於內地。 |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此文章由原作者及Jobsdb HK撰寫/編輯。如欲刊登於其他網站或刊物,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與我們聯絡。如有發現侵犯版權,原作者及Jobsdb保留採取法律行動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