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社恐」一詞於網絡世界愈來愈多人討論,即是「社交恐懼症」的簡稱,顧明思義就是害怕社交,然而人類是群體動物,無可避免需要與人交流,尤其身處職埸環境,最近就有打工仔於討論區發文,表示自己作為社交恐懼人士,非常討厭返工經常需要「禮貌性」地與人社交。
樓主大呻職埸上的「禮貌性」寒暄令其十分辛苦:「 求下你唔好望我啦,我掂行掂過唔望你又比你覺得我串,我焗住要望返你,夾硬唧個假笑出黎......」,所以希望其他人可以對他視若無睹、「當佢透明」。
帖文一出,引發網民熱烈討論,有不少人感同身受:
「我自己平時唔想理人個陣就會望地下」
「特別係如果互睇對方唔順眼 但又大家都走唔到或者唔想走既情況」
「我都係,所以我係好鍾意wfh」
「最煩係成日要陪他們講埋啲無聊野,完全無意思,無內容,都是些假的野」
「我都係,諗起要同同事夾份做野分工就好難,好辛苦。但係自己肯定做唔到」
「我成日都要對外聯絡,覺得自己打電話同對方講野個陣要用好多能量,一講完電話就用哂所有能量」
亦有人認為樓主不能逃避問題:
「有社交恐懼唔代表要無禮貌,如果你連最基本嘅禮貌都有困難嘅,咁咪去克服佢」
「開口埋口社恐尷唔尷尬,人類優勢就係智力同溝通能力,移民去外國深山啦」
(按此看原po)
為了不與人交流,你可以去到幾盡?早前有新聞報導,一名57歲的西班牙婦人,由於不想與認識的人打招呼,所以扮盲28年,甚至連枕邊人都瞞騙,最後因偷看電視、每天能化妝出門而被揭發事件。可見社交對不少人而言,的確是相當恐怖的任務,甚至可能發展出「社交恐懼症」。
▪ 調校你Manner!事業多靠人際關係 職場新鮮人難控制情緒、多口點算好?
▪ 職場新人易被情緒主導?偏見、自我中心成溝通毒藥 專家:「仕途成功,85%歸因人際關係」
社交恐懼症 (Social Phobia),是一種對任何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憂慮的心理障礙,患者由於害怕被人注意、觀察,所以總會對陌生人表現警惕,於社交場合長期處於焦慮不安的狀態。想知自己有「社恐」危機嗎?看看有沒有中以下7大社交恐懼症表現徵兆:
1. 出席社交場合時,經常擔心自己難堪或出醜
2. 極度害怕與陌生人互動或交談
3. 聚會時總是低頭吃東西、滑手機,不與他人交流
4. 說話時,不敢直視別人眼晴,經常閃避眼神接觸
5. 話到嘴邊,臨說出口時又突然不想說或害怕說出口
6. 幾乎不會主動聯繫別人
7. 為了推掉聚會,會準備很多藉口
不少人會將內向和「社恐」混為一談,但兩者存在根本性差別。在心理學上,「社恐」是不論於任何社交場合,都會害怕別人對自己有負面評價,以致產生自卑、抑鬱等情緒,情況嚴重時,甚至出現心跳加速、頭暈、腹瀉等生理症狀;而內向的人並非恐懼或不能社交,而是傾向「選擇性社交」,例如在多人的社交場合比較被動、欠存在感,若果少人或單獨交流,可能就會變得自在健談。因此,不想社交不一定等於「社恐」啊。
無論內向還是社恐,都需要克服社交難題,尤其職場環境,小至與同事打招呼、開會,大至負責溝通項目,都需要與人溝通交流。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Robert L. Katz曾提出「管理知能階段論」,認為一個管理者必須具備技術能力、人際能力及概念能力,而這三種能力與職場層級具有對應關係,當中顯示,無論是基層員工或領導層,若想獲得更高層級,人際社交能力都是不可缺少的條件,反映人際技能於職埸的重要性。
▪ 瞬間暴露性格!5句網民最憎口頭禪 影響職場人際關係及工作表現
▪ 事業成功85%靠人際關係!5步拓展職場人脈 被高薪挖角講技巧
打工仔不妨從以下方法入手,幫助降低焦慮感,擺脫職場社交恐懼。
人類往往會將自己視為一切的中心,並經常高估別人對自己的關注,心理學稱之為「焦點效應」,社恐人士尤其害怕別人會放大檢視自己的表現,但可能只是自己過度放大自我意識,別人根本無暇顧及你,即使有人注意到你的失誤,亦未必會對你產生負面看法,故應改變看事情的角度,別慣常把自己當成焦點,太以自我為中心,反而會阻礙你注意與他人的對話,影響社交表現。
心理學的「投射效應」指出人們容易將個人內心想法投射到別人身上,所以當我們內心深處不滿自己時,就會認為別人也不喜歡我們,變得敏感、焦慮、失落等,容易將自己困於「社恐」困局。因此,別太看重他人的評價,應學習接納、肯定自己。透過做一些自己感興趣、擅長的事,有助建立自我認同感,保持自信和自尊,更有勇氣戰勝焦慮,走出社恐。
不刻意社交,不是鼓勵零社交,而是學習調整心態,不要為了社交而社交,認清社交互動的過程出現冷場或尷尬氣氛是正常不過的情況,畢竟人人的背景、經歷、興趣愛好各有不同,很難一直有聊天話題,與其繼續尷尬聊天,不如就此禮貌完場。抱持如此心態,或許能更坦然面對一些可能令人不自在的社交場合。
即採用放鬆的方式,鼓勵及誘導社恐人士接近懼怕的事物,直至消除其帶來的恐懼感,簡言之,就是正視社交恐懼。具體可以透過製定簡單的小目標,例如每天早上跟至少兩位同事打招呼、午飯與同事聊天一次等,慢慢練習膽量,循序漸進調整自己的社交表現。
可因應自身需要,選擇合適自己、舒服的方式去改善社交困難,例如觀察身邊一些善於社交的同事、親友,模仿學習別人如何聊天,慢慢累積聊天素材,再嘗試跟更多不熟悉,甚至不認識的人聊天;亦可閱讀一些改善溝通、社交技巧的書籍,或報讀一些訓練口才、提升自信的課程,均有助改善面對人際社交的緊張、焦慮感。
面對社交恐懼,宜放寬心面對,無需強逼自己一下子改變,希望大家都找到自己最舒服的方式,成功逐步克服社交焦慮。
此文章由原作者及Jobsdb HK撰寫/編輯。如欲刊登於其他網站或刊物,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與我們聯絡。如有發現侵犯版權,原作者及Jobsdb保留採取法律行動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