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二度裸辭搞工藝平台 辦單車團、木工班:教人實作,回歸自主生活

90後二度裸辭搞工藝平台 辦單車團、木工班:教人實作,回歸自主生活
Jobsdb content teamupdated on 04 December, 2021
Share

職業可slash,一份工當中原來也可以再slash——單車、木工、古物,在洪水橋車來車往的大馬路轉個彎,幽靜的街上有間充滿文青氣息的複合空間,難以定義,但所想推廣的就如其名:Common Sense。那些看似可呃like的「文青嘢」,不是為擺而擺,而是店主Stephaine的生活日常。

由復修古典單車到「想做一件fit自己的東西」

這種日常,源於17歲那年她跳到另一種日常——那時她到德國交流,看見家家戶戶都愛自行改裝家居,「超市旁通常會有間一樣大的warehouse,全是五金、板材。」她說着不禁扶起臉,一臉欣羨。喜歡踩單車的她,也是那時發現真的可以用單車代步——生活原來有這麼多東西可以自主。

回港後,她在機緣下獲得一部古典單車,又認識了擅長機械維修的單車友昌哥,開始學復修,「愈研究得多,愈想做一件fit自己的東西。」然而當大學畢業,「那時未興slash,可做的兼職都是補習而已,沒想過可以不找正職。」讀文化研究而關注社會的她先試過社福界,失望而另嘗藝術行政,工餘時就繼續鑽研工藝、教學。

在德國她發現單車代步之美好,也見證人人自己改造家居,慨嘆香港人沒這種風氣,「個個都說:買啦,不合尺寸也不要緊,照擠入家。』最後變了一岩一窟,櫃又不好用,掉又不是不掉又不是。不關空間大小事,德國有些也是普通單位,但自己做東西的能力很強,也很便利到生活。」

▪ 不想打死一份工!畢業生做Slashie斜槓族有咩工作選項及好處?

▪ 【全天候WFH】斜槓入門攻略 Slash=高級炒散廢青/窮忙族? 講fun唔講金

Now or never:無力中建立自主天地

那時正職忙得翻天,她仍堅持抽空做木工,「可能是因為自己造物很有滿足感,而且這才最fit那個空間和用法。」她說。「也因改裝舊物是對整個社會、人、大自然、萬物的關懷——我不想再製造那麼多垃圾,改裝時也不要用化學物。」她有感很少人這樣想,於是也兼教小朋友和青年工藝設計。其實他們在實際操作當中,也在學習生活技能:「可能他日後煮個飯也會覺得順手了、懂得用陰力,這是教育最大的滿足感。」

這樣Slash的生活,本來可以一直維持,但「chur」了幾年身心都累,加上近年社會的轉變,她變得較想透過工藝帶給人力量,「不是說搞展覽沒意思,只是覺得now or never。」於是前年她第二次裸辭,將副業轉正開舖,「有自己空間的好處是,就算沒工作又如何,我們都在這裏,很實在地建立了一個平台。」

當初在社福界碰壁,她也曾有過無力感,「我們常常很沮喪的是,好像卡住了:東西爛了,想維修,但不知怎算;想改變社會,但做社工卻未必做到。那能力範圍內有甚麼可以做呢?這空間是一個體現——教人實作,回歸自主生活。」她側頭想想:「有時在想有甚麼是需要靠別人來做?就發現:咦,愈來愈少呢。」

她慨嘆有些人在舊物再造時會用化學物:「明明那塊木本身可分解,尤其vintage的東西,舊年代沒那麼多化學劑,現在卻硬是要倒環氧樹脂、塗光油,不是很合理。」

▪ Slasher起步懶人包!6大心得教你興趣變事業 做斜槓族月入賺幾多?

▪ 難為Freelance job定價?轉型做全職自由工作者,注意4點令你免走冤枉路

「正職與自由身沒有誰較高尚」

在這裏她辦過木工、銅玫瑰等工作坊,也有單車團和出租古典單車。有參加者說很多謝她做這些,「有個九龍人又會常來租單車探索城鄉,工藝班也會撻着客人一起交流。」然而為了交租、維生,她有段時間瘋狂開班,常頭痛胃痛,這半年來只好減些。她笑說以前覺得自由身的人可以常放假,「做了就發現:才不是呢!正職更好,有假期。各有苦與樂,沒有誰比較高尚,只有最適合。」

只是做freelance的苦,有時動輒關乎生存。當在外教班的機會隨疫情起伏,自己舖是做深度文藝活動,始終受眾少,又聞說全球經濟會轉差,「加上市場變化很快,之前單車團反應ok,但現在又興車中泊……」她甚至想過要不要回去找份全職,將這裏變回副業。「但如果做到都想繼續啊……想找資助,只是計劃書講求量化成效,教育卻無法量化。」朋友建議她開木匙班,「但又不想人有我有。」始終她開創這片空間的初心不是這些。

她希望大家也可以重新自主生活,以前常去NGO生活書院,發現那裏正有最好的示範:「跟農夫落田,或舊址有木工室,大家會落去做做東西,或者煮煮飯,就是這麼簡單,給到人的這滿足感已是最大。我這裏就好像一個試點,很細規模地去做這件事。」

▪ Slasher不務正業但求自由?九十後斜槓族:「唔想十年如一日。」

▪ 3日瞓2個鐘換3萬人工!Slasher目標打夠一百份工賺經驗閱歴

前路未明,但這個旁人驟看會問「搞咩」的地方,其實正因少見而重要。主流要求事事有明確定義,她說在香港做木的人也會將傳統和新做法分得很開,「但明明大家很喜歡歐洲那種新舊並存,兩種價值其實沒說哪種差些,融合對職業和立身處世也有幫助。」

因此她選擇,「特別些便特別些,總之是喜歡的就可以。」創造出這個fit自己的空間,比起從前把自己fit進工作,始終舒服得多。在這個平日的下午,閘門半掩,內裏有人對着木頭揼揼碰碰,柔和的黃光盈滿着這空間,照亮着當中的舊牌子單車鈴鐺、時鐘、書本與鎖匙。縱使迷茫,但就像她所說:「客人常說這裏像解憂雜貨店,明明是來做木,但慢慢就會說起各自的煩惱。」路難行,但彼此陪伴,總會走到出口。

撰文:Rita Wong 圖:Rita Wong、受訪者提供

 

此文章由原作者及Jobsdb HK撰寫/編輯。如欲刊登於其他網站或刊物,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與我們聯絡。如有發現侵犯版權,原作者及Jobsdb保留採取法律行動的權利。

More from this category: Industry stories

Top search terms

Want to know what people are searching for on Jobsdb? Explore our top search terms to stay across industry trends.

Subscribe to Career Advice

Get expert career advice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You can cancel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subscribe’ you agree to Jobsdb’s Privacy Stat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