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階級,向來被視為社會的「中流砥柱」,無數高學歷的打工仔日夜拼搏,無非是希望有朝一日能躋身中產行列,擁有一份體面的工作頭銜、穩定的收入,過上舒適的中產生活。然而,現實卻往往不如人意——薪資增長緩如蝸牛,物價卻飛漲如火箭;樓價高企,彷彿一道難以逾越的高牆;就連強積金的回報也時高時低,令人難以安心。在這樣的環境下,究竟該如何規劃,才能一步步邁向財務自由?更令人擔憂的是,隨著AI技術的迅猛發展,許多傳統的中產職位正面臨被取代的風險。如果連中產階級的地位都岌岌可危,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中產階級的定義有不同的版本。根據經合組織(OECD)的標準,中產的收入應該是全國中位數的75%至200%之間;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則以住戶入息中位數的50%至150%作為參考。美國的Pew Research Center則認為,收入在住戶入息中位數的三分之二至兩倍之間才屬中產。
但具體數字如何呢?根據香港的數據,2024年香港家庭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約為29,700港元。因此,按照IMF的定義,香港的中產收入範圍大約是14,850港元至44,550港元。
在香港,退休規劃就像玩經典遊戲Super Mario——關卡愈來愈難,金幣永遠不夠多。根據滙豐銀行2023年的調查,香港的中產階層普遍需要637萬港元的流動資產來維持財務穩定,而若想在退休後無憂無慮,這個數字更需提升至2,000萬港元以上,嚇窒不少中產朋友!不過各位打工仔勿自亂陣腳,讓我們用輕鬆幽默的方式,拆解這個「天文數字」背後的真相,順便教你幾招「港式生存智慧」。
樓價:在這個魔幻都市,500萬只是「蝸居」入場券。
醫療:就算買齊保險,晚年一場大病還是能讓你從「中產」直接降級為「基層」。想優雅地老去?先存個醫療專用百萬金庫再說!
長壽風險:現在人均壽命逼近90歲,退休30年,光是吃兩餸飯都能吃掉200萬!
所以,2000萬不是「富豪標準」,而是「不想晚景淒涼」的保溫線。
事實上,財富的積累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取決於每個打工仔在職場打拼的40年間,如何善用黃金十年、儲蓄與投資,逐步構建屬於自己的資產版圖。來看看這條財務進階之路如何鋪排:
▪ 被壓價應否拒絕Offer?見工面試傾人工 企硬、還價應對策略
假設一位初出茅廬的打工仔以 $26,000 蚊起薪,正式展開「社畜進化史」,他的薪金增長軌跡如下:
第 1-3 年:每年加薪 3%,注定跑輸通脹。
第 4 年:靠升職或跳槽加薪 15%,突然來個大躍進
第 5-7 年:繼續捱,每年加人工3-4%,開始出現工作倦怠症
第 8 年:再次升職,薪金暴漲15-20%,終於吐氣揚眉,職涯出現小陽春
第 9-10 年:晉升主管級,月薪破 50,000 元,開始懷疑人生但又捨不得高薪厚職
溫馨提示:上面的鋪排屬「理想模型」,現實可能是⋯⋯
第3年已被AI取代
第5年轉行需由低做起
第10年決定移民
所以,結論是...
規劃還規劃,最緊要識得 「邊做邊執生」!
同時記住:「加薪幅度永遠追不上生活成本」 是香港定律~
唯有共勉之:「儲錢要趁早,跳槽要夠狠!」
各位剛畢業的「職場小薯」注意,想快速升職加薪,第一步就是要「入啱行」,根據 Jobsdb by SEEK 最新《2025 招聘、薪酬及福利調查報告》,以下是2025年「高薪入門職位」排行榜:
職位 | 平均月薪(港元) |
Management Trainee(管理培訓生) | $27,524 |
IT Officer(資訊科技主任) | $27,685 |
E-commerce Officer(電商主任) | $27,569 |
Marketing Officer(市場主任) | $24,361 |
Corporate Finance Executive(企業財務專員) | $24,988 |
Assistant Engineer(助理工程師-機械/化學/土木) | $26,323 |
Legal Executive(法律專員) | $34,848 |
建議:從數據可見,資訊科技、電商、財務與工程等行業堪稱「打工界潛力股」,不僅起薪具競爭力,薪酬增長曲線亦頗為理想,有志於財務自由者,不妨多加留意。
中產財自需2000萬資產才能達成?
單靠人工難以致富,高儲蓄率加穩健投資才是關鍵。以起薪 26,000 港元計算,每月儲蓄 30-40%,投資組合平均年回報 6-8%。
10年目標:$1,500,000(前提是沒有太多「衝動消費」)
20年目標:$5,000,000(假設期間沒有重大財務危機)
40年目標:$20,000,000(到時可能只算「中產基本盤」)
溫提:市場投資產品有升有跌,切勿All-in搏到盡!
「上車」幻想:
工作 10年後,用 600萬買樓,首期120萬(即你要儲到 $150萬才有合資格上樓)
按揭 30年,每月供 $18,000(未計管理費、差餉、維修)
「租樓」現實:
每月租金$15,000,同供樓相差$3,000
如果你將 $3,000拿去投資,長遠可能更有「著數」!
買樓後的真相:
供完樓要確保有錢投資,否則你只是 「樓奴」,而非 「中產」
強積金(MPF)雖然強制供款,但受制於供款上限,每月僱主與僱員各供 1,500 港元,合共 3,000 港元。
理想:假設40年內平均年回報 5%,最終累積金額約 4,000,000 港元。
現實:最終每年平均回報可能得 2-3%,甚至不幸遇上經濟不景氣或股市大地震,本金隨時不保。
物業價值:$12,000,000(假設樓價每年升 3%,未曾跌過)
投資組合:$8,000,000(回報 6-8%,不包含股災)
MPF:$4,000,000(同上)
總資產:$24,000,000(因通脹關係,到時可能只是 「中產入門級」)
現實你要考慮:
投資回報會浮動(今日賺 10%,聽日可能蝕 20%)
工作穩定性(AI搶飯碗威脅論)
經濟周期(金融風暴、疫情 3.0、全球不景氣)
個人習慣(能否忍痛不買新iPhone?)
結論,:
✅ 目標要定,但要識變通
✅ 儲錢+投資係基本,但不要all-in同一個市場
✅ 買樓非必須,但要有Plan B
在推算「2000萬達成」並非mission impossible後,接下來便是對中產不太利好的消息—全球化、科技革命、經濟政策夾擊之下,夾心階層被擠壓得透不過氣,M型社會已成定局,能否翻身,睇你點搏。
中產一縮水,社會財富分佈就變M字形:頂層繼續賺,底層愈來愈窮,中間的人數直線下滑。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報告,過去30年來,OECD成員國中產收入成長遠低於高收入群體,甚至部分國家已見負增長。工資停滯、物價飆升,傳統中產標誌——買樓、養家、儲蓄,統統變成奢侈品。
全球經濟風雲變幻,昔日「穩守等升」的職場劇本早已失效。政府支援不夠、企業又未必長情,對於中產階級而言,等人救不如自救。以下五大策略,助你在亂世中穩住陣腳,甚至殺出一條血路。
▪ 收Offer傾人工卻遇壓價?Expected Salary太離地冇得傾 4招增議價籌碼 首要釐清身價
▪ 為何有錢人用長銀包?日本金錢達人解密:「重整銀包可增加收入」
以前驚外勞搶工,依家連AI都加入戰場,打工仔返工如玩生存遊戲。根據麥肯錫報告,到2030年,全球近三成工種可能被自動化搶走,尤其是行政、會計、數據處理等「中產工位」重災區。
不想被AI搶盡先機?咁就要急起直追,學識數據分析、編程、創新思維等等;最少都要識用ChatGPT幫你鋪排份presentation!另外,財務知識不可落後,學識玩ETF、資產配置,讓你的血汗錢不用在銀行戶口中「躺平」。
一門心思想守住夕陽行業?可能連夕陽都未必睇到。不如主動出擊,瞄準高潛力領域,例如金融科技、綠色經濟、網絡安全、健康科技等。這些行業就像遊戲中的隱藏寶庫,讓你有機會由打工仔變越級打怪王!
今時今日,只靠一份正職,一有甚麼風吹草動,你就應聲倒地。搞副業是基本生存技能,不妨嘗試freelance接job、開線上課程、做內容創作,甚至試試小本創業,如網上買賣,總之不要只依靠單一收入來源,否則一場裁員就會讓你認清殘酷現實。
世界銀行報告顯示,1995年至2021年間,全球最富有10%人口的收入成長率是最窮40%人口的近兩倍。當上流機會縮水,階級流動停滯,打工仔辛苦打拼,結果只是幫富豪築更高的牆。 中產收入不低,但開支也大。理財規劃的關鍵在於現金流管理,即使月入 5 萬,若不懂儲蓄與投資,十年後財務狀況仍可能停滯不前。理想做法是 「50-30-20 原則」—— 50% 生活開支、30% 投資、20% 儲蓄,以確保財務穩健增長。
所謂「識人好過識字」,不要再做「社交邊緣人」,偶爾走出comfort zone,參加行業聚會、經營社交媒體、打造個人品牌,所謂創造機遇,正是為自己鋪設人脈之橋。橋若搭得穩妥,機會自會循路而至,人脈變現亦水到渠成。
中產的未來,不能寄望政府或公司「出手相救」,更不能只靠省錢求安穩。透過升級技能、尋找新機遇、建立多重收入來源,才能在經濟變局中穩住陣腳,甚至逆勢突圍,讓自己 不只「撐住」,更能「翻身」!
圖片來源:Freepik.com
此文章由原作者及Jobsdb HK撰寫/編輯。如欲刊登於其他網站或刊物,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與我們聯絡。如有發現侵犯版權,原作者及Jobsdb保留採取法律行動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