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近期出現一種職場新形態:「最低限度星期一」(Bare Minimum Monday),流行原因是新世代認為,在一星期的首個工作天,如果少做事,不將待辦事項清單填得滿一滿,可防止大腦從休假切換至開工模式時,會因一下子有太多事情執行,引致「Hang機」,於是在這一天只付出最低限度努力,當壓力減少了,工作效率反而更有保證。職涯輔導專家表示,這種被不少人形容為「四天工作制入門版」的職場新概念,在亞洲地區未必會如歐美一樣爆紅,不過,日常透過一些調適,獅子山下的上班族同樣可紓緩龐大的Monday Blues壓力。
為最低限度星期一「開路」的Marisa Jo Mayes,之前於短片分享平台大談此做法可對其工作效率及精神健康帶來正面影響後,即引起過百萬人在平台上回應,和議者認為,這種人性化安排可減少工作倦怠形成,長遠來說,對僱傭雙方都有利,有人並將之與「每周四天工作制」相提並論,指設法改善員工的工作與生活平衡,現正是全球職場的大趨勢。
曾為不少企業行政人員提供職涯輔導的Simon Leung表示,「最低限度星期一」也好,「每周四天工作制」也好,其實都有助優化員工體驗(Employee Experience),增加僱員對公司的向心力,在現時各行各業人才競爭那麼激烈的情況下,對於留才,可發揮正面作用。
「一些心理衛生組織早有研究顯示,企業如能幫助員工管理工作壓力,包括靈活地讓他們調整工作節奏,令員工有健康的身心進入工作狀態,才可保持生產力水準。」
但他指出,由於香港是以服務業為主的城市,如要實行「最低限度星期一」或「每周四天工作制」,有一定難度。「雖然有本地學者展望,隨著不少歐美跨國公司正開始試行四天工作,相信香港支部在不久將來,亦會看齊,而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預期其他企業亦會相繼效法;可是,工作性質、成本等畢竟是能否推行之關鍵,所以即使企業意識到上述機制對員工和公司也有好處,一切仍在觀望中。」
他以新加坡將於2024年12月1日推出的新指引為例,指引表明,當地僱員可向公司申請每星期工作四日,以及更多在家工作的時間,可是,企業依然可以用影響公司生產力、成本,以及不適於某類工種為由,拒絕員工的相關申請。「縱然倡議『最低限度星期一』、『四天工作周』的動機,是維護員工身心健康,對企業的長遠發展也有得益,但要在香港落實的話,相信仍然需時。」
▪ 過勞城市排行榜 香港第二﹗不要忽視搣手指、手震、呼吸困難等8大受壓症狀 打工仔3招趕走情緒污染
▪ Lunch、放工後想忘記世界?港九新界離島辦公室外的避世好去處
雖然香港打工仔未能馬上追歐趕美,展開「最低限度星期一」工作模式,但心理輔導員周淑敏表示,大家如能理清壓力的本質與誤區,亦可調低「憂鬱星期一」(Monday Blues)、「星期日恐懼」(Sunday Scaries)的負面影響。
撰文:TY
此文章由原作者及Jobsdb HK撰寫/編輯。如欲刊登於其他網站或刊物,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與我們聯絡。如有發現侵犯版權,原作者及Jobsdb保留採取法律行動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