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初創公司(下稱Startup)如雨後春筍,冒頭很快,但發展多數停滯不前,慢慢消失於市場。當然,也有些公司能茁壯成長,持續發展成獨當一面的企業。根據坊間不同機構的調查報告,世上約75-90%的Startup以失敗告終,福布斯(Forbes)在今年年中亦撰寫文章探討為何高達七成的Startup都結局黯淡。如果打算選擇進入Startup,謹記考查清楚喇!小編找來3位曾在Startup打滾的朋友訪問,統一結論是:不了,不了。
Ryan:擁有10年Digital Marketing經驗,畢業後一直在大型的Marketing Agency工作,3年前毅然投身一間Startup。
Mandy:擁有8年E-commerce經驗,畢業後第一份工作是本地中小企,此後6年都是在跨國大公司工作。
Irene:畢業後直接進入銀行的的MT Progamme ,一年前被挖角到Startup擔任CFO,至今仍在奮鬥。
Mandy和Ryan兩人的背景略為相似,都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小學、中學、本地大學主修商科,循規蹈矩的進入職場成為一個上進的打工仔。在大公司中辛勤數年,由初級小薯慢慢升遷至接近經理級別,但日常工作卻有諸多不如意。Ryan早幾年已心思思想轉工,不時見工但都沒有合心意的工作。直至3年前,認識到一間剛在香港創設的英資公司,公司本身在英國得到天使基金進而赴港發展亞洲市場,目標是開創新式的自由創業平台。
他回憶道:「第一次和老細見面,喺一間Cafe,大家談天說地,講到創意對生意嘅重要性。佢嘅睇法同我好類似,對於Marketing都好着重。我而家喺大公司,好多時都容不下創意,少做少錯,唔做唔錯,沿用以往Marketing計劃,客人收貨就得。一直想轉間有大啲自主性、創意空間嘅公司,當下傾完已經對份工好有興趣。」結果,他正式投入Startup,的確體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
新公司只有10人,CEO及CFO都是英國人,同事來自世界各地,他成為了Marketing總監,擁有話事權,不再是汽車的小齒輪,反而成為司機能夠控制軚盤。可惜,整個部門只有2人,工作量相應增加,每天加班到10點是基本,偶爾還會在辦公室過夜通宵工作。周末一睡不醒,不時錯過與女友的約會時間,引來無數爭吵。有得就有失!難得適應了工作節奏,也慢慢找回生活步伐,偏偏公司發展不如理想,開始裁員。一起奮鬥的同事逐漸減少,Marketing部門只剩下Ryan一人,但他投入太多心血,捨不得離開,決心繼續拼博,深信能夠成功。
「最後梗係唔得啦!Startup有一個好大問題,就係財政不穩。因為理念吸引早期資本得以營運一年半載,但盈利未必能夠喺期間產生,好多投資者因而卻步,唔願意再冒險注資。我哋當時捱咗差唔多兩年,但公司發展遠遠不及英國,平台始終未能喺香港流通。投資者不再泵水,公司結業,我自然無咗份工。」他之後再投身另一間Startup,精挑細選,深入了解公司的發展前景,本以為可以闖一番事業,不出9個月又面臨同樣問題:財務不穩全面結束香港業務。
由29歲跌盪到32歲,他已有結婚打算,突然間失業令求婚及置業計劃暫時落空。「唉!現時打算搵返大公司,怕咗Startup喇。唔係唔好,幾辛苦我都唔怕,但首先要有份工先得。人生有好多計劃要實行,如果想結婚買樓生仔,工作嘅穩定性係一項重要考慮。目前我想搵返大公司,但可能前3年都係Startup,Pitch我嘅多數都係Startup,寄CV去大公司通常石沉大海。」
Mandy加入Startup大概9個月,原先是在國際服飾品牌集團工作,負責管理亞太地區的網絡銷售平台,因人工未能如期增加,工作內容沉悶,沒有成就感而打算轉工。因緣際會之下認識到新工作,公司原本在歐洲專營服飾批發的務業,現來港建立自己的零售業務。她的角色就是為公司開拓整個E-commerce市場,從零開始創造一番事業。公司人手頗多,約有30人,單單是E-commerce團隊也有4人,大家都等著她正式入職一起「打江山」。以上種種消息和認知均是來自公司的總經理!
抱着對未來的希望,她雄心壯志地來到新公司,結果發現貨不對版。首先E-commerce團隊只有1人,據說另外2人剛剛辭職,故索性留待Mandy親自請人。時至今日,她始終沒有請到人,「我都預左Startup無制度,好多嘢要自己摸索,所以冇期望過GM會俾啲咩指示我跟,一早諗好咗好多發展方向。即使入職後,遇到人手問題,我都冇有怕,最多自己OT多陣做耐啲。之不過,從來冇諗過我所有計劃都實行唔到。已經9個月啦,公司網頁的網店未架構好,Marketplace如天貓、HKTV等又未開到網店⋯⋯」
她的鬥志漸漸被消磨殆盡,原因有很多。一來是最基本的倉存問題未能解決;二來是商標問題未有注冊;三來公司政策朝令夕改,目標一周轉一個,同事無所適從,滿頭茫然⋯⋯「問題多到數唔晒。最重要係,我以為大家對E-commerce好重視,但事實很打臉,老細將E-commerce市場嘅排序擺得超低。即使我設了雙十一作為推出市面的最後限期,但老細情願延遲,只因為文宣唔夠華麗,要飛美國影多一次。唔使驚訝,係多一次,之前已經影咗一次啦!」現時她已心灰意冷,打算做夠一年做轉工,並且不再考慮Startup,以免重蹈覆轍。
Irene的背景與上文兩位略為不同,中學年代便前往英國讀書,大學碩士畢業後回流返港,直接考獲了大型銀行的MT Program,經歷2年的訓練,成就一身好功夫,被上司看重,初時不斷升職加人工,後期漸進穩定,待遇沒有提升,但工作量就不斷增加。
「我喺銀行負責 Wholesale banking,要跑數,壓力好大,按步就班嘅情況之下,人工好難追平工作量。於是乎打算轉工,當時無特別指定想搵返銀行,定係咩大公司,有機會咩都想嘗試吓!結果經朋友介紹就入咗而家間公司,屬於新興金融平台,因為人工相較下非常之高,加上感覺具有挑戰性。便豁出去辭去鐵飯碗!」
結果呢,的確是巨大的挑戰,明明擔當的是CFO,但工作範圍遠不止於此,更有大量意想不到的事務。例如化身HR跟進招聘,處理產品研發,與第三方合作夥伴傾談合約⋯⋯「用1個人當10個人用咁形容自己,真係冇誇張。我甚至連Marketing都睇埋,跟攝影師同Designer傾宣傳圖,古唔古怪?原因係間公司得5個人,大家咩都要做,Title真係浮雲,每星期開完大會,大家就分工做嘢,完全唔會理你原本嘅職務係咩。」
她對工作的評語是:好壞參半。好的當然是接觸了大量新事物,最壞就是忙到沒有私人時間,24小時都處於工作狀態,而且似乎看不到成功的果實,永遠只有:做做做。如果重來一次,她說:「應該不會選擇Startup了。工時彈性,公司充滿活力,自主性大可以話事,但對比起佢嘅壞處,我都係接受唔到。嗰種要求我工作至上嘅態度,要將公司當成自己生意,長期犧牲私人時間去工作,唔係人人受到。有人得,有人唔得,我試過喇,先知原來自己頂唔順。」
甲之熊掌,乙之砒霜。每個人對於工作的追求都不同,有人事業心強、創造力強、自制力強,願意在未知的世界拼博,或許適合Startup。有人雖有事業心,但未必有創造力,反而在明確方向裡更能發揮潛能。除了追求,也要考慮實際問題,Startup的財政的而且確比較混亂,容易面臨倒閉危機。高風險高回報,下決定前謹記三思。
此文章由原作者及Jobsdb HK撰寫/編輯。如欲刊登於其他網站或刊物,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與我們聯絡。如有發現侵犯版權,原作者及Jobsdb保留採取法律行動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