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對音樂的興趣變成職業,雖然大有人在,但亦有不少有志者對入行不知何去何從,因音樂產業從不會透過招聘會或廣告,吸納人才,即使近年興起造星、聲夢這類選秀節目,但也主要為追逐歌手夢的人,開啟一扇圓夢之門。如果在音樂領域的終極理想,但是要如Edward Chan(陳浩然)一樣,成為流行音樂「金牌監製」,與無數人氣歌手合作,包括Mirror、林奕匡、陳柏宇、鄭秀文⋯⋯是要做下一個Edward Chan(陳浩然),成為流行音樂「金牌監製」,那麼,以下由Edward親授的入行途徑及要訣,將有助蓄勢待發的「Edward Chan 2.0或3.0」,於職涯規劃上,整理一下千頭萬緒。
「主動一點,俾人見到你、認識你,是入行的要素。」在行內超過20年,由早期的「方大同御用監製」,至近年被喻為人氣組合Mirror「背後的男人」,Edward分享音樂監製入門之路時稱:「透過社交媒體分享你的音樂作品也好,向唱片公司自薦也好,或者參加選秀節目,又或在街頭獻技,無論如何,『讓人見到你』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他認為,即使一個人在音樂方面才華橫溢,閉門造車只會變成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有意在這一行發展的話,必定要將自己調校至「主動狀態」,把作品呈現人前,讓長才曝光。 「隨著社交媒體興起,唱片公司其實不時會通過這些媒體探路,看看有沒有可造之才,為公司注入新血,至於頻率多寡,則取決於各公司的營運模式;但整體而言,利用社交媒體去揀蟀,並不罕見。」 他補充,正因為現今網上資訊超級發達,所以有才者在社交平台發布作品時,恐怕要「耍多幾招」,才有機會鶴立雞群,脫穎而出。
▲Edward表示,雖然創作音樂也是藝術之一種,但音樂產業始終是講究團隊合作精神的行業,所以新人入行,要小心權衡主觀與客觀輕重,要不卑不亢,願意聆聽別人意見,才會有所進步,令自己和樂壇也發光發亮。
▪ 興趣變職業有幾難?獨立音樂人兼職求存 急於成名或帶來反效果
▪ 五份工有兩份被裁?90後影片製作員零經驗自薦做設計師:不懂就去學
另一個更進取更直接的To Be Seen方法,是毛遂自薦,Edward以他的經歷為例,由於其社交媒體帳戶是公開而透明,因此不時也會收到一些自薦作品,若然作品能引起他興趣,覺得來者具有潛質的話,他是樂於安排見面,進一步了解情況,兼且不排除招攬為實習生,有一起合作機會。
「製作一張唱片或一首廣告歌時,因往往涉及商業保密元素,加上每間公司吸納和培訓人才的基準亦不盡相同,所以音樂產業是不會公開招募,廣納賢才;如是者,有心人不妨放膽將作品透過電郵或社交媒體,傳給心儀的唱片公司或幕後監製;事實上,過往以自薦方式而成功入行的案例,不是絕無僅有。」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本身是學院派出身的Edward認為,白紙一張的年輕人如先從院校吸收各種音樂製作的專業知識,也是個好的起步點。
綜觀近年開辦的相關課程,不論學士抑或文憑課程,也有一個共同趨勢,就是注重務實,所以導師大多來自業界,並且不乏知名星級講師,Edward Chan就是其中之一。這樣的安排,不僅可讓學生掌握實質製作技巧、了解市場所需,同時可從導師的實戰經驗分享之中,得到啟迪,甚至是一張入行的入場券;近期有份協助Edward音樂團隊編曲及MV後期音效製作的一名成員,就是Edward現時任教大學音樂學院的「高足」。
「院校培訓的確可為新鮮人提供一個踏實的環境和基調,協助他們在音樂產業領域打下基礎,可是,基於音樂種類五花八門,知識範疇可以無窮無盡,所以單靠三兩年的學期,其實不足以令學生磨練成為一個全面的音樂製作人;故此,年輕人如想踏足這門專業,除在課堂吸收知識,並應經常保持開放態度,盡量從不同渠道拓寬識見,不要未經啟蒙,便將『Me』無限放大,把學習大門重重深鎖。」
▲多年來Edward在音樂上的合作伙伴,不計其數,人氣歌手林奕匡(Phil)是其中之一。他發現,但凡在行內能獨當一面的音樂人,也有其共通點,就是勤奮,兼且很有責任心。
▪ Quit U再quit工!22歲斜槓族做調音師:職業是別人定型
▪ 30+裸辭不做公務員!「拋妻棄Job」學小提琴琴弓手作 創業不能等運到
除了硬實力,Edward透露,他從後浪之中挑選合作伙伴時,還有一個重要考量,就是其個性特質。「由於音樂產業是講究團隊合作的行業,因此,不夠自律、為人斤斤計較的人,未必適合在這一行發展。」他列舉了4大特質,不僅有利新人入行,對往後職涯發展亦有舉足輕重影響。
作為新鮮人,能保持謙遜,願意聽取意見,十分重要,這種態度放諸於任何一類行業,其實也很管用,因這樣才能夠吸收更多工作所需養分;那些自以為是,將耳朵關上的人,其實正在阻隔自己與外界接觸,Edward形容:「是令自己無運行,無法取得進步。」他強調,面對工作,你有你的一團火和自信,固然重要,卻切忌認為自己無所不曉;他表示,即使經已在業界廿多年,卻從不敢妄言自己「咩都識晒」。
「我們明白年輕一代在創作上有他們的一股力量,但也應感受一下,其他人的力量,假如能夠彼此尊重,製作音樂時,才會形成更雄厚的實力。」他稱,若然以二分法思考模式,將「你」、「我」劃清界線,認為「這是我的作品」、「這是你的作品」,然後對很多人和事心存抗拒感,只會固步自封。Edward:「一門科學尚且不能以二分法分類,更何況是觸碰到感官的音樂創作。」
從事創作,不時會面對等待、磨練、失敗、各種各樣的評語,如太過玻璃心,容易被傷及自尊,動輒影響情緒的話,未來的路就會舉步維艱。
Edward觀察所得,近年在行內獨當一面的Talent,包括EMP團隊內的徐浩、周錫漢、Cousin Fung、溫翰文、黎俊浩等,也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勤力又具有責任心,他們經常不惜花大量私人時間,鑽研音樂、做好音樂,從不覺得在假期工作是一種犧牲、是一件令人很討厭的事,這份竭盡所能的精神,正是做出成績之關鍵。
當中包含了「不辭勞苦」四個字,Edward以選秀比賽為例,主辦單位讓參賽者等待30多個小時才出場,某程度上,是一項小試煉,亦是篩選過程之一部分,因假使連這少少苦頭也沒法支撐,即代表這個人難成大器。
「工作時要有強大的意志力,其實並非我們這一行的獨有現象,譬如,當一個人立志要到日本學做壽司,成為壽司師傅,入門初階段往往也是從長時間清潔碗碟開始;又例如,去藍帶廚藝學校拜師,起步時可能每日要切數百個菜,來打穩根基。因此,除了音樂產業,任何行業基本上也講究刻苦耐勞之意志。」
▲Edward十多年前成立音樂製作公司 Edward Music Production(EMP)時,期望可藉此培育更多本地音樂創作人才,他認為,要成為認受性高的音樂人,除了才華,勤奮、開放包容的思維,還有強大的意志力,都對職涯發展有重大影響。
從前資訊科技未有那麼發達的年代,要躋身音樂監製,Edward的經驗之談是,門檻的確不低,但現時大家只要在網上分享平台,輸入「混音」二字,搜尋器便會出現海量資訊和教學指引,加上軟、硬件日新月異,以往必須放在錄音室的龐然巨大混音枱,現已可用一部手提電腦取代,換言之,成為監製的門檻幾乎觸手可及。
不過,要當上認受性高的監製,能於統籌各類型音樂製作、協助藝人打造歌唱事業歷程各方面,處理得游刃有餘,Edward稱,用十年八載去浸淫,是很尋常之事。 「要備受廣泛認同,首先要有一定數量的作品,在市場流傳,而非只得一、兩首成名之作;這些作品並要在各大流行歌曲排行榜、音樂頒獎典禮中,榜上有名;與此同時,不論是作曲、編曲、作詞抑或監製也好,你的名字必須要在獎項之中出現,以證明光環是屬於你的個人努力。」Edward:「整件事不能在三數年之間練成,實屬正常,因要令音樂製作這個專業角色盡善盡美,必定是一件長年累月的事,沒有捷徑;打個比方,在急診室負責睇症、在體檢中心當值,以及專門診治腦外科專科的,同樣是醫生,之不過,要在專業領域更上一層樓,成為腦外科專家,就必須以更長時間,累積更多知識和經驗,才可邁向另一層次。」
撰文︰TY 圖︰TY及被訪者提供
此文章由原作者及Jobsdb HK撰寫/編輯。如欲刊登於其他網站或刊物,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與我們聯絡。如有發現侵犯版權,原作者及Jobsdb保留採取法律行動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