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見到有人說馬來西亞生活節奏緩慢舒適,偏偏來自馬來西亞的Sarah卻看中香港的急,更一住十年,即使近年有朋友移民,她也沒打算走,「在香港機會仍是有的。」
「我份人做事比較急。」她笑笑說。在馬來西亞讀計算機科學、實習,再到新加坡工作過幾年的她,一直是圈子中步伐較急的人,直到認識了外派至當地的香港老公,總算找到個頻率相近的人。後來丈夫被派回香港,她因為一直很喜歡香港,「也知道香港整體節奏再快些,想跳出自己框架試試。」而且香港人口密度高,「較易識到不同人,機會再廣些。」就決定來港。
面對這個人生重大的轉變,她笑說完全沒猶豫,「後生嘛,試了先。」隔空找了一、兩個月工就找到家香港本地科技公司,她指科技業應該算易找工作,過往都有朋友申請到調派過來。來港後,她成為了節奏慢的那個——「人人講說話速度、做事,所有步伐都很快,都大壓力的。」雖然自小看香港的劇集,但香港人的語速快到她常常聽不清後半句。「很吃力,不過後來慢慢都可以跟上,畢竟我對廣東話很有興趣,聽、講得多,就較能跟上步伐。」
「去其他國家也是要盡快去學別人的文化、語言,這樣工作上也會較容易知道為何別人要這樣做、這樣想,大家可以一起傾。」生活久了,也漸漸發現香港人的「黑面」,其實只是因為壓力大而無表情,「開始交談就會發現對方沒什麼。」
「我很喜歡廣東話,發音歪了少許又不同字,幾得意。」她說時笑得瞇起了眼。
▪【職場夢想家】7年做9份工 由執迷戲劇夢到轉型做職涯諮詢師 教人認清「現實」:但現實要包括熱情
▪ 【職場夢想家】DSE肥佬卻追成兩個夢 當設計師再變身型格汽車美容師傅
來港的頭一年間,她就慢慢適應了這樣的工作環境,甚至享受起來:「大家的轉數超級快,很多時候都會很快已想到下一步,也都不需要講到那麼白,大家已經知道怎去做。」她笑着說:「很實事求事,行就行,不行就不行,不會磨時間,很爽手。」以前在新加坡工作時節奏相對慢些,要等,到要否決事情時也相對要圓滑一些。
香港這個做事爽快的環境,剛好和她想做就做的性格吻合,後來她更毅然創業,雖然因為疫情而結束生意,但也沒就此回到科技公司,轉個身又跑到別的領域探索:到銀行做數據工作。「轉工難不難是看時機,也看自己是否ready。」她說。「科技業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新事物,會期望你自己去跟上,所以最緊要是找自己較有興趣的範疇去發展,就會覺得這些我都想知,ready去學。」在這心態下,她找工作不算難,職涯也有發展。
近年不少朋友移民,但她仍覺得待在香港是有機會的,「有不同的行業,高低職位、不同崗位也較多,也易接觸到各種人。」創業又會有一些創業基金支持。更重要的是:「我很喜歡香港,這裏很有人情味。」——這顛覆香港人理解的一面,卻是許多馬來西亞人對香港的評價,「香港人很急,在做很多事,表面冷冰冰,但當你有需要幫忙時,他們都會停下去幫你。」就像有層冰殻溶解了,她忍不住莞爾:「這就是香港人的可愛之處吧。」
香港的節奏快,也體現在紅綠燈上,「初時都覺得很快就變紅燈,不過幸好也很快轉回來。」
▪【職場夢想家】OL投身freelance做數碼牧民 旅居歎世界:儲的錢和在港一樣多
▪ 【人才荒】勞動人口3年少20萬﹗3大原因致企業難請人 教育、保健、IT極渴才
她試過在餐廳忘了帶銀包,老闆很爽快地答應讓她去櫃員機提款,也不要求留下什麼做抵押。「又例如去買東西時,不用我問到很細,對方就會幫我想有什麼對我最好最好。」她說。「在馬來西亞可能治安未必像香港那麼好,大家的警覺性較高,不會這麼友善。」她又指馬來西亞種族較多元,大家在生活習慣上有很多不同,「好像沒一個很大的社群,但在香港隨便約誰去茶餐廳都可以,不會有什麼禁忌。」這種同質性讓她找到歸屬。
地理環境上,香港卻又是個多元的地方——雖然地方細細,這讓她十分驚豔:「行山又可以,海灘也很多,有少許平衡回生活。」在新加坡工作時,想找山行也很難,「想玩動不動就要出國。」而且在東南亞很熱,也不會行山,「但香港有四季。」她開心地說。香港交通也方便,「總之什麼都方便。」她笑着說。
放假時要玩很方便,工作時要快又能很快,「快這回事真的沒得頂。」她笑得瞇起眼。如今她正值搏殺期,香港的快與她的頻率愈來愈吻合——「我也變得轉數更快了。」雖然工作時會急,不過在訪談裏,她始終保持着讓人舒服的語調節奏——吸收了這城市的好,不代表自身的溫柔會消失。
撰文及攝影:Rita Wong
此文章由原作者及Jobsdb HK撰寫/編輯。如欲刊登於其他網站或刊物,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與我們聯絡。如有發現侵犯版權,原作者及Jobsdb保留採取法律行動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