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俾幾多先夠?」是千古難題啊!有網民狂呻月月交足八成家用,失業時都不獲體諒;但亦有父母埋怨子女「黐飲黐食」,有錢去旅行買包包偏偏冇錢俾家用!中國人「百行孝為先」、「養兒防老」等觀念根深柢固,加上子女婚前多與父母同住,燈油火蠟柴米油鹽都要錢,「俾家用」亦是天經地義。至於「俾幾多」,除了是心意孝心,其實亦有數得計。
大部分人都贊同要給家用,但究竟給多少才叫公道?新世代賺錢不多,平均月薪只有萬多二萬元,搭車食飯拍拖樣樣都不便宜,給太多隨時淪落成窮忙族;給太少嘛,沒理由要父母一把年紀還要倒貼。
網民自製「家用表」計算法
難題如何拆解?先看網民怎樣說。有網民在兩年前自製「家用表」,列出六條問題,包括:
- 由細到大都給予足夠零用錢,放學有得買下M記(麥當勞)。
- 除了必要開支,父母還願意付出額外費用,如報興趣班、課外活動、參加交流團等。
- 每逢過年,「新衫新鞋走唔甩」,平日亦會送禮物給你。
- 小時候的利是錢到長大後能取回,「無俾父母落格」。
- 讀大學幫你出學費,即使有返兼職,父母仍會關心問「夠唔夠錢使」,「唔使你掛住返工無哂u life(大學生活)。」
- 如果由細到大,父母都是通情達理,「唔會下下同你講錢」,彼此關係良好。
如問題的答案是「Yes」,便有1分,獲加$1,000,六題全中,便最多可獲加$6,000家用。
▪ 【職場媽寶】為何我們的社會愈進步,年輕人卻愈想靠父幹母蔭?
調查指六千家用為中位數
再看看調查數字,根據永明金融今年的調查顯示,每月父母收到的中位數為六千大元。兩邊的數字都顯示$6,000為較多人認同的家用「公價」。
老實說,給家用是非常個人化的問題,給多少要視乎你與家人的關係、個人的收入、父母是否退休、是否與家人同住等。為免與父母講錢失感情,必須事前與父母商量並取得共識。然而,綜合各方意見及實際生活開支考慮,亦可參考以下列表。
與父母同住(住公屋或物業已完成供款) |
+ $2,000 |
與父母同住(仍需繳付租金或供款) |
+$4,000至$8,000 |
伙食費及生活雜費 |
+1,500 |
父母退休零用錢 |
+$3,000 |
▪ 【90後揀工】公司規模不重要 抗拒淪為任意差譴的「勞工」
即如與父母同住公屋或自家物業,父母未退休,每晚在家中飲湯食飯,每月的家用便至少盛惠$3,500。如與父母同住但仍需供樓,父母亦已退休,家用則會超過萬元。
另外,較精準的做法是計算家中的總開支,再根據勞動人口數目而平均除開。亦可按收入而撥出一定比例的金額作為家用,普遍認為家用比例應是收入的一半以下,畢竟年輕人也要儲蓄為未來綢繆,否則到頭來都是要靠父母資助買樓,而一般打工仔都傾向把收入的20%-30%作為家用。
70/80/90後給多少家用?
70後黃小姐︰「我月入大約四萬元,已婚,育有兩個年幼孩子,現正租樓住。父母都已退休,住公屋,家有兩個姐姐及一個弟弟。由於有兄弟姊妹分擔,父母有積蓄兼生活簡樸,沒有要求子女給予很多家用,但我每月仍會給父母$3,000作零用錢。」
80後Andy︰「我收入不多,月薪大約$15,000,未婚,不過有拍拖,現與女友同居。父母已退休,與妹妹同住於已完成供款的私人樓宇。由於個人生活開支大,所以每月只能象徵式給父母$1,000作零用錢。唯過時過節,或父母生日,都會多給他們一、二千元『利是』。」
90後Jason︰「工作了數年,現時收入大約是二萬多元,與父母同住公屋。我沒有女友,使費不多,所以每月會給父母$8,000家用,媽媽說是給我儲起,為我日後買樓做好準備。」
撰文/ Fanny Lam
此文章由原作者及jobsDB HK撰寫/編輯。如欲刊登於其他網站或刊物,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與我們聯絡。如有發現侵犯版權,原作者及jobsDB保留採取法律行動的權利。
Increase your chances of getting hired. Create a jobsDB profile
Increase your chances of getting hired. Update your jobsDB 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