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情」所困】打工仔長期受壓易陷抑鬱或焦慮 律師:有權攞有薪病假

【為「情」所困】打工仔長期受壓易陷抑鬱或焦慮 律師:有權攞有薪病假
Jobsdb content teamupdated on 13 May, 2022
Share

疫情令經濟環境轉差,工作壓力原本已冠絕全球的香港打工仔,不少都因為擔心下一個被裁或減薪的是自己,精神壓力百上加斤。在第五波疫情的高峰期,確診數字日日創新高,同事中招後,剩餘的工作都由「快測陰性倖存者」兼任,加上經常要為搶購成藥、快速檢測包、消毒物品等奔波,壓力之大,從情緒支援機構公布的求助個案數字,可見端倪。雖然社會對情緒病的接受程度日漸開放,但仍有打工仔因怕一旦被抑鬱、焦慮等情緒病KO,會影響上司、同事對自己的睇法,甚至波及日後的升職、求職機會,以致終日誠惶誠恐,帶著憂慮去上班。

為「情」所困專才人數攀升,WFH令壓力更易爆煲

自從新冠疫情於2020年在香港爆發以來,員工的身心健康都受到不少挑戰,第三波疫情期間,有調查發現,本港有一半打工仔曾出現焦慮或抑鬱徵狀,中層管理人的問題更為嚴重,有接近7成被訪者表示「難以放鬆」,壓力來源主要是上級的要求沒了沒完、人手及工作量不成正比例、工作團隊士氣低落,沈重的壓力甚至令約20%的人有輕生念頭。美國一家醫療保健公司較早前在美國、歐洲及亞洲多個城市進行的調查亦顯示,因應疫情而推行的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 WFH)模式,令上班族的壓力更大,數據指,新加坡、泰國及香港員工的焦慮症數字,均有所增加。

精神科專科醫生Simon表示,近10年本港患有情緒病的人數,的確有上升趨勢,據政府統計處於2021年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受情緒病所困的專業人士及經理級人員,已由2013年約8千人,升至約2.5萬。

上班族精神健康問題日趨嚴重,雖則令人擔心,但另一方面,Simon醫生發現,可能由於個案增加,社會對於情緒病的接受程度,已比過往開放得多。「縱使現時仍有人對病患者存有歧視,會將抑鬱或焦慮等與『工作表現不穩定』、『情緒唔知幾時又爆煲』等負面形象掛勾,但這種腦部疾病經過適當治療,是可以康復的;所以打工仔亦毋須刻意向僱主隱瞞病情,因這反而會增加心理壓力,有礙康復進展。只要病者不諱疾忌醫,病情能控制恰當,他們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其實與一般人無異。」

▪ 學識對自己好啲!減少工作6個常犯小錯誤 令你職涯更順暢

▪ 2022全球幸福指數排行榜 港列81位 疫情下工作壓力大增 6個方法助打工仔調整心情

及早管理精神健康,勝於左閃右避隱瞞實情

替不同行業配對人才的Six People Map顧問表示,經過兩年多的持久抗疫戰,不論是小職員抑或能力愈大、責任愈大的管理層,都承受著不同程度的壓力,心理健康或多或少也會有影響,例如感到沮喪、倦怠,甚至是抑鬱和焦慮。雖然不是每一位僱主都能密切注視員工的精神健康狀況,提供足夠支援,但打工仔亦不用太過憂心,怕被公司知道自己有情緒問題後,有礙在職場繼續向上流。

「目前一些企業已引入僱員輔助計劃(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 EAP),讓有需要的員工可尋求專業輔助,疏導情緒。」她提示:「其實,設法尋求解決辦法,病向淺中醫,比起出盡九牛二虎之力去隱瞞事實,更為明智。何況,工作時總不免要和同事互動交流,所以事情是很難長此隱瞞下去。」

▪ 返工成日好眼瞓?測試你的疲勞指數 用478呼吸法、減壓工具 8個自癒方案助紓壓

▪ 職場情緒勒索好困擾?內向型打工仔易成目標 學識3招傍身應對

法律面前,打工仔人人平等

至今,情緒病雖並不在《僱員補償條例》的職業病名單之列,但根據平等機會委員會執行的《殘疾歧視條例》,僱主是不能以僱員患上長期病患或疾病為由,解僱員工,否則這種解僱行為有可能觸犯法例。

此外,《殘疾歧視條例》中有關僱傭的條文,並涵蓋招聘、培訓、晉升、訂立僱傭條款等事項;如僱主因為求職者患有精神病而拒絕聘用,或給予較差待遇,便有機會違反法例。

因此,打工仔如懷疑自己有情緒問題,不應思前想後,而是盡快求醫,如有需要,應按照醫生建議,善用僱員應有的病假,好好休息。「根據現行《僱傭條例》,僱員如能夠出示有效的醫生證明文件,即由註冊西醫、表列中醫,或註冊牙醫簽署的病假紙,證明這名員工在某段時間不適宜上班,則不論任何疾病,也有權申請病假。」蘇文傑律師稱。

現時但凡僱員按「連續性合約」受僱,即連續受僱於同一僱主4星期或以上,每星期最少工作18小時,服務滿1年後,便可累積2天有薪病假;之後每服務滿1個月,可累積4天。「有薪病假是可以在整個受僱期間,持續累積,但最多只能累積120天。」蘇律師補充。

至於有薪病假的津貼計算,他稱,按照法例,是僱員每日平均工資的五分之四。「有些僱主會全數支付,這主要視乎僱傭雙方所訂的合約而定。」他解釋。

因此,萬一打工仔被情緒病KO,應莫驚慌莫害怕,盡快向專業醫護求助,處理好精神健康後,在職場上又是一條好漢。

撰文:TY

 

此文章由原作者及Jobsdb HK撰寫/編輯。如欲刊登於其他網站或刊物,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與我們聯絡。如有發現侵犯版權,原作者及Jobsdb保留採取法律行動的權利。

More from this category: Your employment rights

Browse top search terms

Did you know many candidates preparing a resume also research their industry by exploring top search terms?

Subscribe to Career Advice

Get expert career advice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You can cancel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subscribe’ you agree to Jobsdb’s Privacy Stat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