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香港人會戲言去日本是「返鄉下」,日本人鈴木卻想將香港變成家,來港不到一年就學懂廣東話,4年過去,仍然毫不猶豫地說:「沒想過離開!」
很難想像剛去完埃及、約旦旅行探索,去年還上過戀愛真人騷的鈴木,從前是個保守內向的人。「可能是住日本時候,沒接觸到其他世界。但心底其實都想冒險。」直到大學讀亞洲研究時要到處飛、與陌生人攀談,他才慢慢改變。後來到深圳交流時常來香港玩,更加被香港朋友直接的性格吸引,「很想變成那樣。」
而且他覺得香港有種歡迎外國人的氣氛,「香港人總是很外向、隨和、開放,我本身比較內向,會想:如果移民來了,和他們交流,生活一定會變得更加豐富、充實。」香港的多元更喚起了他愛冒險的本性:「生活刺激些,平日在城市工作,假日卻可以去行山。接觸到的人又都有不同的背景,很有意思。」
於是他很快就計劃好,畢業後一心找份薪金較高、能應用英文的工作,儲兩年錢來港讀書——選擇先讀書是因為可以學廣東話,也能藉着「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安排(IANG)」的居留期找工作。2019年終於如願來港讀碩士,只是同學中都沒有香港人,無法學廣東話,「那就自己創造環境。」他堅定地說。
他不時會收到觀眾的信息,說很想念香港的風景、食物,多謝他拍下,「會覺得拍這些很有意義。」他說畢頓了頓,默默地點了點頭。
▪ 專才港故|馬來西亞科技人離新加坡赴港 愛上香港的急與人情味:港人很可愛
▪ 專才港故|讀政治出身做酒店推廣?新加坡專才留港發展:香港豐富了我
他買書自學、又去茶餐廳搭枱找人聊天,「那時有些心急——來到香港,卻什麼都沒做。所以沒什麼怕羞、驚的感覺,只想着要做。」搭訕被人拒絕過,但他屢敗屢戰,遇到不少願意和他練廣東話的陌生人。疫情時生活受限,他就開youtube頻道,「觀眾都很好,會建議我怎樣發音。」語言以外,他更一年搬一次屋,決心了解香港各區文化。
這些努力,讓他在畢業時已講到一口順暢的廣東話,順利進到一家英資公司做IT支援,後來又因YouTube獲邀到一間港資公司做市場行銷。初時他仍受在日本工作的經驗影響,「日本人很重視報(告)聯(絡)商(量),每星期都要報告。」講說話也習慣婉轉,來到香港,卻講到同事會問:「究竟你想說什麼?」
現在他懂得了在香港老闆都很忙,做得出成果就OK,報告頻率減少,但也保留適時詢問的細心一面;待人處事放鬆了,「不需要想太多東西,有那句講那句。」——日本人習慣「讀空氣」,香港人不會,所以想溝通得好就要直說。比起在日本要猜來猜去、時刻感應老闆是否在身後經過以便馬上站起來鞠躬,放工又要應酬飲酒,他笑着說:「我現在學懂了『hea』。」——不是偷懶,而是看臉色的壓力少了,自然能夠輕鬆一點地做人。公司的文化會塑造一個人,香港帶來的改變,他很享受。
談起在日本工作時,他用謹慎的語調多次說出「要去適應」、「不習慣是不行的」;面對香港的工作環境,他只笑笑:「很快適應。」
▪ 專才港故|大馬女生29歲移港 突破自我狂轉工、做YouTuber:沒自信更加要做
▪ 專才港故|讀政治出身做酒店推廣?新加坡專才留港發展:香港豐富了我
有些人覺得香港工時長壓力大,他卻說:「會OT但不算多,香港的work life balance其實幾好——香港很重視私人時間,不需要下班應酬。」生活也能找到平衡:想靜時可以去行山,想熱鬧時又可以很易到達市區。幾年過去,他的香港夢也沒有幻滅,「沒想過回日本,在香港才開心。」開心在,「人生充實、豐富了,家人都為我開心。」他笑着說:「最開心是用廣東話來識朋友,以前是用普通話和香港朋友溝通,現在終於成功用到他們的母語來溝通。」語言障礙破除後,大家好像更近了一點。
問到當初香港人吸引他的愛挑戰性格有沒有影響他,他馬上說:「突破了很多次:學廣東話、拍片、上電視,都是突破。」昔日內向的外殻底下,喜歡冒險的自己終於被挖掘出來。「因為移民了,所以有很多機會突破。」他說如果想移居,就要開放些,「要抱住一個勇敢的自己。」這個什麼都不怕的他,因而得到很多機會,「很感謝香港。」
現在youtube成為他報答香港的方法,「有些朋友都在移民。」他頓了頓,「但我想留下來,給移了民的朋友看,香港現在怎樣。」他笑了笑:「這是我的人生任務。」炎炎夏日,走在最多人的尖沙咀,他在避過人潮後站定,找到屬於自己的渡輪,微笑拍下。旅行回港後,他的IG限時動態閃動着蝦仁炒飯、雲吞麵,彷彿還在旅行,但原來那都是拍給香港人看的。網片中他常笑自己自稱香港人,但的確已是。
撰文:Rita Wong 圖:Rita Wong、「リンモク 鈴木 Lingmuk【廣東話學習Vlog】」截圖
此文章由原作者及Jobsdb HK撰寫/編輯。如欲刊登於其他網站或刊物,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與我們聯絡。如有發現侵犯版權,原作者及Jobsdb保留採取法律行動的權利。